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志坚 《经济界》2022,(2):86-96
家庭化流动是自雇农民工主要流动方式,并对其就业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家庭化流动对自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显著降低了自雇农民工就业质量。具体来看,家庭化流动降低了自雇农民工收入水平,降低了其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概率,并显著增大了自雇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从自雇方式来看,家庭化流动对自营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大,对雇主影响较少。分组回归的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仅对45岁以下或市级以上流动范围的自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显著负面影响。此外,家庭化流动主要对中高就业质量水平自雇农民工具有负面影响,而对低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静  王欣 《城市问题》2014,(1):89-9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城市就业经历了不同阶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多方面数据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倾向和时代背景,对不同阶段的农民工流动总量变化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数据分析及时代特点将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着重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征进行了剖析。现阶段的农民工城市就业,呈现出省际流动减少且举家外出流动的特征;在年龄构成上,30岁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减少。针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流动和城市间流动两种形式,通过类型学分析可以划分为稳定型、游移型、选择型和定向型4种就业流动类型。农民工流动呈现由行业向城市逐步稳定的过程。通过对就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制度性因素和外出动因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工作体验和个人属性中的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法国的就业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并实现良性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中外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国际比较,希望给我国农民工就业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并实现良性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中外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国际比较,希望给我国农民工就业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完成,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内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工迁移成本,缓解社会压力.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在该区域就业.该地区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表现为大部分的冀北农民工跨省流入京津两地.本文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了该都市圈内农民工流动趋势,并时农民工转移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民工的边缘性质,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研究和保护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9年2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论证数年之久,攸关1.3亿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立法正式破冰.从需求看,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呈现规模扩大和素质要求提高的总趋势.这种持续扩大的就业需求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总体上仍然是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但流向更为广泛,呈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前后是农民工返乡和外出就业的集中期,也是新一年就业服务的起始。江西省人社厅在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就业方面提前入手,打响了新年就业工作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性定位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以来,农民工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日渐活跃,但在城市就业却面临诸多歧视性政策,平等的劳动权利被严重侵害。在新生代成为农民工主体的形势下,其对就业期望的显著提高,与就业质量的普遍偏低,存在鲜明反差,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的“纠结”。为此,必须尽快纠正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方面数据,依据总量及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并将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外出农民工总体规模、流动格局以及收入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现阶段特征.结果呈现出农民工外出总量增长减缓,举家外出、省际流动减少、向大中城市聚集以及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迅速追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企业导报》2010,(8):49-50
积极引导部分农民工回乡创业,促使农村劳动力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省农民工流动特色鲜明,对江苏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全国推广价值。分析了江苏省农民工创业、就业现状,从中归纳出了农民工创业的困难因素,进而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曹明 《企业活力》2011,(7):48-53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河南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新特点显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岗位、方式日趋稳定;河南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转移流动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和定居型存在;"刘易斯拐点"的迹象即将显现;从长期看,到"十三五"末,河南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2007,(6):8-9
广东是全国第一农民工流动就业大省。到2006年底广东流动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达2480万人,其中来自外省1800万人;本省尚有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400多万人,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工作,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齐微微 《企业导报》2009,(3):155-15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农民工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本文综述了我国农民工流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流动的需求及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农民工流动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就业已经发展到了1亿人左右,涉及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及21世纪经济发展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2004-2005年,我们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中国农民工现状的实证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农民工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实现我国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和节约型农业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8年进行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以及2009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抽样问卷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行为、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从事较为稳定且轻体力劳动,在就业圈层选择上,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都更倾向于在较远圈层工作,就业圈层发生变化的农民工以回流为主。农民工留城意愿分析表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回到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从居留城市选择类型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偏好于居住在中等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更喜欢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较低。基于农民工需求的代际差异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民工向中小城镇流动,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平等权和就业权。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一直实施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改革开放后,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然而,在政策向市民倾斜和法律缺位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的平等就业权仍相应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犯,这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大大阻碍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应,并表明政府开始对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进行倾斜性的保护。中央政府的新措施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目前已逐步演变成为"四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上农民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去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现阶段,亿万农民正脱离土地的束缚涌入城市,完成由"普通农民——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新市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