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良田种树风"现象的一个案例分析发现,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使得"弃粮种树"的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不再是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土地抛荒的被动选择,而是农户在综合比较收入效益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反应.土地细碎化又使得相邻农户种植决策受到影响,最终造成了"良田种树风"的愈演愈烈,进而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威胁.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冲突,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一种内在机制,进而为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升级、动力、“充电”:“十五”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经过四次调整后,“十五”期间调整的难度更大。应该从结构性矛盾中找出调整的重点,抓紧解决升级、动力和“充电”问题,并把握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等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又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流动费用与流动成本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造成劳动力流动自然性与人为性损耗,并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能促进经济条件收敛。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通过财政和税收引导和鼓励先进地区改变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这种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广东的土地流转状况,解释了为何土地流转难以发生的原因,指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安全需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前提是政府必须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并且对粮农进行补贴,否则可能导致农业安全面临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农村劳动力流动、区域发展差异与中国农村减贫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减贫的简单分析框架,随着我国减贫过程中贫困状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减贫方式应以创造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为主,重点提升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9.
陆铭 《南方经济》2011,29(6):23-37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的流动是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国内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出现的。规模日益庞大的流动劳动力以流向东南沿海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但由于户籍、土地等制度的制约,劳动力流动短期特征明显,但趋势又是长期化,因此,形成了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早期的实证研究注重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政策环境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流动,较新的研究从人力资本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为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提供了新的见解。但是,如果要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就需要在制度约束和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研究社会互动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有效推进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应该包括以提高教育为主的经济政策、以促进信息交流为主的社会政策,以及推进城乡融合为主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0.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娟 《亚太经济》2006,(6):85-88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主要投向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实际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实际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针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本文提出中国吸引外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揭示了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食品认证与管理是实现食品安全和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鹏飞  魏翔 《南方经济》2020,39(5):94-110
假日政策的经济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与否取决于假日数量、经济发展阶段和休闲活动选择等内容条件,但这仍然无法为黄金周存废之争提供直接的经济学解释。该研究试图从假日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假日政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文章以1995-201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假日离散指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假日结构设置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假日集中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最佳假日离散指数为0.98。对比来看,我国2015年假日离散指数为1.12,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假日结构设置较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绩效提升。机制检验表明:随着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假日离散指数越大,其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显著;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较为分散的假日结构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地,文章还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学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对生产率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在落实带薪休假的基础上,应该推动假日结构向分散化、扁平化转变,在试点行业探索推行弹性工作制。  相似文献   

14.
佟亮  张丽 《新疆财经》2011,(6):11-16
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第一,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整体贡献度偏低,且贡献趋势不显著。第二,新疆第二产业的结构演进效应较全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结构演进效应略低于全国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增量调整的角度来考虑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作用,使新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张艳 《新疆财经》2011,(3):46-49,63
本文利用新疆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并分析反映产业波及效果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而阐述了新疆各产业的连锁或波及状况;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外券商收入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华 《改革》2004,(2):114-117
本文通过对中外(主要是美国)券商收入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券商与美国券商在收入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我国券商收入结构畸形,从而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开放下的国际券商的竞争,如何突破收入结构缺陷成为券商生存的关键。本文从收入结构的角度对全面提升我国券商的竞争力提供了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乃至在城镇创业兴业不仅是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应尽职责。本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比较分析,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分析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面临的问题,探索构建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对策,为实现、维护、发展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开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