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贾康  阎坤 《金融博览》2005,(11):28-28
改革开放使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使银行成为融资主渠道。但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和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互为因果、互相传染,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压力迟迟不能强化到位,形成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银行改革“两位一体”的难题。国有银行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均属改革的“攻坚”内容,两者不是相互平行、互不关联,而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变“互相拖曳”为“良性互动”,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是力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民营银行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它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发展民营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主张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革与重视市场诱致性制度变革双管齐下的方针发展民营银行,一是对现有的国有银行或准国有银行实行民营化改革;二是重组农村信用社:三是新建一批真正的民营银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企业负债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负债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债权人的单一化,即国有企业负债的债权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国有银行。同时,我国国有银行的最大债务人也具有单一性,即国有企业。这种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特殊关系就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应是同步进行的。一、以五个结合来设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框架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国有经济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异,“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与此相适应。在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4.
争辩“国有银行贱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萍 《中国外资》2006,(3):18-20
一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部分。现在,国有银行“攻坚战”走到了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5.
论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协调改革黄新民,刘有源,吴敬文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债务关系的日益恶化,直接影响着银行与企业的生存和协调发展。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及其经济主管部门损害银行利益搞改革,借转机建制之名,行逃废银行债务之实,如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制...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①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体.在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得以生成并转嫁给国有银行,产生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问题.应通过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非对称信息的程度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是中国经济中问题最严重的部门,金融改革的步伐不仅严重滞后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且形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瓶颈(何帆,2003)。如何改革国有独资银行,不仅关系到国有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化解潜在的金融危机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金融业是中国经济的软肋,那么不良资产便是中国金融业的软肋。在中国入世的序幕拉开之初,在“狼”持戈待旦即将进入中国的前夜,中国政府高瞻远瞩,想到中国国有银行身负沉重历史包袱难以与“狼”角逐,便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身上1.9万亿不良资产削去1.4万亿。此一削不仅使银行如释重负,而且让不少国人暗自欢喜:这下好了,国有银行可以轻装上阵与“狼”共舞了。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金融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的改革遵循了一条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道路。在这种方式下,当外围和增量的改革取得成效的时候,改革的成本也在旧制度的自留地上堆积起来——当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和国有银行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沉重包袱,问题的严峻性已经不须列举种种数据加以说明。众所周知,上述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有银行,它们的不良经营成果都大部分转化为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因此,国有银行金融风险的化解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突破,依赖于其经营效益取得根本好转。但是,国有银行在自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融资主体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融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和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了国有银行债务约束软化及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和破产成本约束软化,出现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融资风险生成与转嫁)的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非对称信息的程度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 1.银行的授信歧视限制了民营经济的贷款。一是所有制歧视。国有银行与民营经济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另外,即使国有银行出于扶植和帮助目的给非国有经济主体放款,一旦贷款发生问题,有关负责人就无法逃脱干系,不是因为姓“资”姓“社”的“政治问题”.而是可能被怀疑收取了对方的贿赂。而贷款给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视点     
《中国金融家》2017,(1):139-140
人民日报做优做强中国特色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定海神针",理应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国有银行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努力做优做强中国特色国有银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办好国有银行,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产  相似文献   

13.
章盛 《湖北财税》2003,(11):37-39
我国通货紧缩产生背景。1992~1993年上半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大背景之下,在党中央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之初,国民经济迅速升温,经济秩序开始转轨。首先是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再次掀起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其次是国有银行给予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体制外“三乱”等非正规金融迅速发展,对经济的快速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20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这艘“航空母舰”正驶向国企改革的彼岸。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国家集中精力抓好对国民经济全局有影响的国有...  相似文献   

15.
张羽  李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5):17-23,31,62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16.
刘智  罗结 《西南金融》2004,(12):16-17
本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含性契约关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提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有银行须实行差别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磊 《金融博览》2004,(10):10-10
由于对国有银行改革初始条件差别的忽视,对产权改革与政策职能冲突的忽视,对国有银行承担的事实上的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主渠道作用的忽视,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革为突破口的国有银行改革从理论到政策都存在进一步思考的余地。第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作用,国有银行在性质上存在“政策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之分,工农两行属于政策主导型国有银行,中建两行属于市场主导型国有银行。实证研究证明,四家国有银行存在类别差异:面向国有企业的工行承担了巨额改革成本,面向三农的农行承担了巨额财政性转移支付成本,而面向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更加开放。外国企业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将涌入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尚在困境中改革发展的国有企业。这将是国有企业所面临最大的、无法回避的挑战,它已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遇到的来自乡镇企业、来自私营企业以及来自原有“三资”企业的挑战。国有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将如何立足,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怎样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赵海宽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化过程。为保证这一过程顺利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过多的问题。一、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应尽快解决目前我国国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虽历经二十多个春秋,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多是在现有产权框架下的放权让利,或限于组织架构调整、加强内部管理,对于关系到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激励机制等深层次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国有商业银行依旧扮演着替政府向国有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的角色,官本位色彩强烈,忽视自身的盈利需求。面对2006年12月起中国将对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