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华 《中关村》2014,(5):34-35
李石曾与蔡元培在北京西山创办的中法大学虽然只办了短短二十余年,可这支学派却为中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播下了种子,遇到文化的春天,就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政  张勇 《中关村》2004,(10):82-87
在各个大学身上,国家正投入巨资用以改善大学生们的教育环境。一般而言,这种改善表现在日益漂亮起来的校舍以及日益完备起来的教学仪器等硬件方面,也表现在教师地位与工资的日益提高上,还有不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家的力度。不过,大学教育十分特殊,已经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模式,教育目的已经转向培养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中小学的一些教育方法不见得有效,但建国以来主流教育的传统惯性、一纸答卷的重要往往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手段代替了目的,这就造成教育的偏离。虽然这种偏离正在纠正,素质教育正…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异化     
徐山 《中关村》2004,(7):80-81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帽子,有奥黛丽·赫本这样的淑女戴的帽子,也有英国绅士戴的帽子,也有美国西部牛仔戴的帽子等等,本来没什么稀奇。可是如果把帽子戴错了,比如给美国西部的牛仔戴上赫本那种淑女的帽子,就会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要以为只有喜剧电影里面会有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帽子”。最近,我国的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所大学升为“副部级”大学,这是在清华、北大之后又一批升格的大学。给一个大学戴上“副部级”这顶帽子,也让人感觉不伦不类,这是大学的  相似文献   

4.
闵维方 《中关村》2005,(1):49-49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这段话精辟深刻,意含丰富,既强调了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兴盛的重大意义,又指出了创新的原动力在于教育。因此,无论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企业,还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我们都要在继承和光大优良传统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李琳  CFP 《中关村》2006,(12):80-81
厦门大学将高尔夫列为必修课,引得各方口水如潮,甚至被媒体列上“中国高校10大荒唐事件”。厦大校长朱崇实回应说,精英教育是厦大的责任,如果高等教育只为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数月之前,北大副校长放言“大学应该培养蓝领”,而教育部官员告诫今日的大学生不应再以“精英”自居。在“大学生是否应该定位为精英”问题上,中国大学似乎陷入了“身份迷茫”的境地。职业教育向左:让大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从蓝领定位开始走向社会;精英教育向右:在“必修高尔夫球”的背后,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精英”?什么是真正…  相似文献   

6.
鲍烨童 《中关村》2014,(7):92-93
我国机器人运动自201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社会体育运动项目以来,已有百余所著名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积极加入到机器人教育基地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8.
贺卫方 《中关村》2010,(9):28-29
跟计划经济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一样,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处在一个艰难的转型期中。在这个过程里,大学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找回那失落已久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胡星斗 《中关村》2011,(6):92-92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尽管成就巨大,但最艰难的改革尚未开始。  相似文献   

10.
袁玮 《中关村》2010,(9):30-31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因为有其学术独立性,所以更容易培养出思想上的创新精神;又因为其教学的专一性,使得这座大学之城千年来得以用知识立足天下。那么中国的现代教育,又该如何正视目前的困局,正确判断并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1.
白帆  尹颖尧 《中关村》2007,(5):82-83
“免费教育不再是梦想!”世人在饱受学费昂贵疾苦的时候,中国开放教育协会(CORE)在三周年庆典上发出了这一声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尴尬     
吴楚  曾颖 《中关村》2004,(11):74-75
教育的钟摆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译作通才教育)而闻名的。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另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因而,它同样具有深…  相似文献   

13.
张颐武 《中关村》2013,(7):108-108
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大学毕业生只要自己付诸努力,价值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毕舸 《中关村》2011,(4):86-86
"大学没办好就得倒闭"本应是一种常识,无论国有民办都应符合办学规律才能获得生存乃至发展,否则早晚会被学生家长们用脚投票淘汰出教育市场,这在世界多国早有先例。  相似文献   

15.
胡星斗 《中关村》2010,(10):86-87
目前,中国的改革陷入了困局,阻挠改革、反对改革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出现官权膨胀、管制回潮、法治倒退的局面。面对制度、权利、利益、文化的博弈僵局及复辟,唯有思想解放才能有效地破解。  相似文献   

16.
杨丽媪 《中关村》2008,(2):78-80
在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近来屡出惊人之语的茅于轼老先生旗帜鲜明地表示: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赞成提高高校学费,也赞成电费提价。茅老此言一出,立刻引来舆论一片争议。众多网友质疑,在目前的涨价狂潮下,大学学费已经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为什么还要涨?而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确是富人搭了便车,应该提高学费。  相似文献   

17.
阎晓军 《中关村》2006,(5):94-96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11,(1):88-88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称。高知识,低收入,过去的一年中,“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77%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离开大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就业。对于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有关专家谈到,金融危机过后,整个全职工作有8%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崇尚“实用教育”的斯坦福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宇明 《中关村》2007,(4):88-90
作为一所独具特色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上世纪60年代,当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在学术和学生运动上双双远近驰名之际,斯坦福大学却还默默无闻。但今天,斯坦福大学已经被视作“西岸的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20.
明星 《中关村》2010,(5):60-61
自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中关村人凭借强大的精神意志和催人奋进的人文精神,持续培育和发展着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立志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