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关村》2009,(2):82-85
2008年元旦前夕的一天晚上,本刊编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不顾劳顿,参加了《中关村》杂志和北京大学校团委、学生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源论坛。时隔十数天,余秋雨先生又与本刊社长卫汉青等再度相晤,围绕着文化话题接受了本刊的两次专访。兴之所至,余老师还挥毫泼墨,为本刊题写了一幅道劲潇洒、寓意深厚的书法:“引水为泽称海淀,集智成村日中关。”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14,(3):91-91
以前,我要发条短信,都要叫秘书编好转发给我再发出去。现在,我的微信号却是24小时在线,员工或者朋友在微信里面的很多讨论,我都会关注甚至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关村  张勇 《中关村》2005,(4):97-97
2003年的4月,《中关村》杂志问世刚“满月”,我们的两位年轻记者有幸采访了“欧元之父”蒙代尔先生。至今,在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还压着两幅记者采访时拍下的照片。一幅是蒙代尔先生作为当期“封面人物”凝神所思的特写头像,另一幅是先生接受采访并应邀担任编委时欣然翻  相似文献   

4.
张越 《中关村》2015,(4):116-119
如果说寻找郭文松艺术生涯中最耀眼的爆发点,那应该是在他退休之后,因为从此以后,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艺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深入人心的作品。认识郭文松先生很多年,而在这次采访中看了他的新画册却大为吃惊。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他创作的工笔画。这个从小拉小提琴出身的音乐工作者,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他最钟爱的美术创作。几十年来,郭文松的创作始终以写意画为主,直到2010年,乐于思考、探索的郭文松开始了工笔画的创作,他的  相似文献   

5.
蓝风 《中关村》2007,(2):89-91
2007年1月7日,21世纪的第七个年头的第七天,北京这座国际性大都市,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在这场接连几天的大雪之后。天气变得格外的寒冷,传统的中国人似乎依然记得那句“瑞雪兆丰年”谚语,也许每个人都在内心默默地为自己祈祷过,来年会有一个好兆头。当天下午4时,我应邀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北京市海淀图书城的第三极书局8楼多功能厅。说实话。如果不是活动主办方的再三邀请,在那样一个室外气温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大冷天,我宁愿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说,做我们这一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实在是司空见惯,一个新书发布会对我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不过。既然答应了主办方的邀请,还是得如约而至,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诚信。  相似文献   

6.
ParkeStanley  李鹰飞 《中关村》2004,(11):112-114
我正在飞往柬埔寨的飞机上。早在几年前,在一次由西双版纳转赴泰国的行程中,我偶然抄近路跨过了老挝的一角,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去柬埔寨。那次,我发现了这两个严重欠发达国家是怎样可怕的地方。很明显,你可能在任何一条道路——或者被他们称作道路的地方——遭遇抢劫甚至被杀死,或者你只是幸运地被这些至今仍在与当地所谓的政府作战的叛徒痛扁一顿。请远离这些寸草不生的秃山和到处燃烧着的垃圾。但如果你足够幸运,成功地穿越了这粗劣的旅程,你将发现一些真正的宝藏。那儿有漂亮的如水晶般的洞穴等着你去勘探,有水晶般清澈的河…  相似文献   

7.
阿顽 《中关村》2004,(3):106-107
话说每年春节期间,我和许多漂泊在外的人们一样长途跋涉回家,在老母跟前稍尽孝敬之义——我把这称为文化传统。长辈对儿女的要求不高,“常回家看看”就很高兴了——我把这称为现代生活状态。不过每到晚上8点到10点左右,我就选择出门游荡,因为这段时间家母无需人陪,她正忙着看《还珠格格》呢。我也曾经试着陪看,一连几个假期下来被连哭带喊  相似文献   

8.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7,(5):110-113
在历代尤其是当今的“儒学热”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辑录孔子言行、被尊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儒学的兴衰。划出了中华民族社会进步的痕迹。宣传解读《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一介书生。皓首穷经。也不过是管窥之见。在这次“尊孔”的热浪中,我重新拜读了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关于儒家学说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对“儒学”的尖刻批判;日前又聆听了“高官”“学者”一肩挑的许嘉璐先生关于“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的讲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感慨万端,受益匪浅;边读,边思,边记,写下些许读书感言之类的文字,算作“学习札记”罢。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13,(12):66-68
土曼公司把智能手表“T—Fire”的发布安排在了11月11日,这一天是流传于年轻人中的传统节日“光棍节”,同时也是电商们书写新的销售纪录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土曼推出新网站,并在微信、微博共同发布T—Fire即传说中的“T-Watch”详细参数,同时在土曼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启动新一批的预定活动。  相似文献   

10.
吴炜  ;陈一  ;路保林 《中关村》2014,(12):20-25
"哇靠,今天我的朋友圈一大早就被刷屏了!"10月28日傍晚,苏菂用貌似抱怨的语句对本刊记者说,实则难抑喜色。他身材微胖,一笑起来全身舒展开来,传递出一种欢快的气氛。这次,朋友们纷纷转发的是小米雷军投资YOU+国际青年公寓的新闻。也有不少朋友发来微信,表示祝贺或者询问更多的信息。作为YOU+公寓的联合创始人及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药又一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心。  相似文献   

11.
钟情学院路     
冯新生 《中关村》2014,(4):116-117
今年春初,北京一场雪之后,有朋自远方来,在首都机场给我发了短信,说他已在海淀区学院路梦溪宾馆订房,入住后第二天请我陪游。游览点既不是古迹也不是森林公园,只在我曾经居住过的地带——与地质大学毗邻的学院路徜徉,以购书、泡吧、游览名校景观为主。与好友同游那天,恰好赶上立春,好友环指四方发出感慨:“学院路是北京知名学府的聚集地,是‘春播良种、勤奋耕耘’的一片沃野。  相似文献   

12.
缪印堂 《中关村》2005,(8):124-124
相思相念点评:利用身影来吻自己心爱的姑娘.怦然跳动的心跃然纸上这是一幅出色的描绘心理的佳作。心理疗法点评:“以人为本”在这位护士小姐工作中得到了体现.这位先生的病会早日康复的. 我相信!  相似文献   

13.
杨正棠 《中关村》2008,(7):96-99
丹青妙笔 2007年12月12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爱家国际收藏市场,四香书画协会举办书画作品展。我在翰墨清远、丹青飘香的长廊里徜徉、大饱眼福。这是一次极大的艺术享受,不仅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我的心灵。特别有几幅画给我耳目一新之感:《梅香》成就不俗,在众多的颂梅画中独树一帜。枝干行笔老辣、粗狂奔方文.花朵凌寒吐艳,争俏斗芳。铁骨冰心傲霜迎春,充分表现了美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画家在世俗中一尘不染崇高品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我辈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学会读语录的,那时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说法。不是吹牛,年轻时脑子好用,一部“小红书”,几乎倒背如流。后来被“专政”了,在“牛棚”里接受改造,每当用餐前,都要像教徒做祷告一般,叽里咕噜地背上几条,方准用膳。不过那叽里咕噜的声音,语焉不详,往往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大相径庭。比如说,嘴上发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想的竟然是“无罪无罪真的无罪”。  相似文献   

15.
苏朗 《中关村》2006,(4):118-120
上世纪末的秋天,我有幸和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同游西欧六国,在法国塞纳河的游船上,在沿着亚平宁山脉驰往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巴上,我不断聆听着大师在人生旅程中的奋斗和追求,让我怀着对他的深深敬意感晤着漫画艺术的真谛。最近读到了五洲传播出版社由缪印堂先生著作的《我的漫画生活》一书,又让我兴奋不已,使我重温了他从艺的心迹。缪老是一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生很有价值且有诸多贡献的著名漫画家,他充实的一生令人仰望,令人尊敬。透过一幅幅精湛的漫作和字里行间娓娓道来的真情,我们仿佛看到一棵枝头挂满了硕果的大树,成熟的果实沉甸…  相似文献   

16.
王岳川 《中关村》2004,(1):112-114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萧惑之 《中关村》2008,(8):55-55
囊中羞涩,养成一种淘旧书的“陋习”,不过也遇到过“便宜没好货”的尴尬;其实是自己“看走了眼”。上个星期天,在潘家园旧书市场上,觅得一部没开封的《中国……新思考》,装帧精美,原价79元人民币。翻开版权页,方知是去年出版的新作,16开本,洋洋63万多字。摊主要价10元,我砍价到5元成交,赢得摊主的一句“赞美”:“这先生可真够狠!”我笑而不答,  相似文献   

18.
王凌  王宏伟  张勇 《中关村》2005,(6):105-107
每天早晨,杨槐很早起床,6点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才回去休息。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对他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生活方式。形成这样的生活习惯,跟杨槐本人在日本留学、工作了10年和经历是有关系的。年近不惑的杨槐开玩笑说,工作一忙起来,什么“惑”都忘了,当然会“不惑”了。杨槐有着中年学者特有的那种亲和力,他评价自己说:“我这人,是见面熟。”确实如此,他平易的谈吐反映出温和的性格。他的研究方向也是人们所常见的玻璃。中关村的数码大厦矗立在中关村的繁华地带,大厦的玻璃外观格外引人注目。杨槐所在的伟豪智能玻…  相似文献   

19.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8,(1):106-109
读“老”因由 易海云先生是诗人,也做过政府官员,在“圈子里”口碑极好。我是在5年前始到《中关村》打工时结识易先生的。初次见面,先生听说我因患“抑郁症”而引起心率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状,便直言快语地劝导我每天诵读《道德经》,可治愈“百病”。  相似文献   

20.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其中阡陌纵横,不过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时至今日,神州大地已经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编织成网。不知道诗人看到今天这幅胜景,该是怎样一番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