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6378.8亿元,同比增长15.2%。2012年,预计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7640亿元。2011年是中国传媒业比较平静的一年,也是在平静之中涌动着深刻变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中央对传媒业长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自上而下推动深化改革的产业政策,为未来的传媒产  相似文献   

2.
似乎在一夜之间,品牌成为中国传媒业关注的重中之重。随意翻开一本传媒杂志,或聆听一场传媒领袖人物的演讲,品牌建设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市场,电视从业者更是以无比渴望的目光仰视着品牌这枚竞争利器。然而限于种种原因,国内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总是限于重策略轻战略,重短期轻长远的窠臼。品牌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在不少电视频道那里,就简单的沦为了宣称的差异化定位,令人目眩的电视包装再加上频道挖空心思的推介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传媒领域的政策控制已得到突破。媒介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已经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传媒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扩大规模,扩大规模的根本途径就是扩大资金来源。融资可以使媒体迅速聚集大量资金,从而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大。所以融资对于媒体来说是一条远胜于自己缓慢积累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去年是网络投资热的话,那么今年传媒业成为新一轮投资热潮。尤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中国传媒市场开始明显升温。中国传媒业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使自己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这里面是暴利还是泡沫,值得人们深思。一、中国传媒市场的资本激情资本为何热衷介入传媒市场?这是由传媒产业的特性决定的。在中国,由于是垄断性专营,传媒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后一个可以产生暴利的行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媒体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还不到10年的时间,没有经过市场化的媒体具备高额的利润回报,也就吸引了投资者的快速进入。市场竞争程度的逐步提升,给我国的广告和信息服务业的  相似文献   

5.
盘点2007     
一年又一年。 2007年的中国传媒业整体而言仍在“重复昨日的故事”,在商业势力与政客钳制的双重压力下度日,过着对“弱者它是强者、对强者它是弱者”的“幸福生活”。琐屑新闻仍占据蓄媒体的大部分版面,过去太不商业化的传媒现在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大有忘记“社会效益优先”这一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之势。  相似文献   

6.
报海观潮     
《中国报业》2008,(3):6-6
本期“报海观潮”我们刊发3篇文章。 崔保国、张晓群撰写的《20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预测》是即将出版的“2008传媒蓝皮书”的总报告摘要。传媒蓝皮书自2005年首次推出后,一直致力于为业界提供科学、准确的有关传媒业的统计数据与发展预测。在本年度的总报告中,给出了中国传媒业2007年总产值的分析数值,为4811亿元;给出了中国传媒业2008年总产值的测算数值,为5440亿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崛起与报业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中国传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新兴媒体的崛起及传媒业的融合是重要发展趋势;传媒市场在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的背景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牌。  相似文献   

8.
王以超 《中国工商》2003,(7):126-126
虽然老牌的传媒对资本的介入还保持着半分谨慎半分不悄,但没有人怀疑,随着资本不断的涌入.中国传媒业的日有格局行将终结。在中国.传媒业管制较严.外来资本的进入遭遇不少障碍,但中国传媒业还是散发出越来越浓厚的产业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业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何去何从?新的机遇在将于何处展现,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新兴媒体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数字付费电视到网络电视,从手机电视到列车电视和公交移动电视,中国传媒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媒体创新与变局的时代。我个人认为,把握媒体的本质“有效传播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把握了所有媒体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试水传媒?     
康建中 《中国工商》2004,(3):98-103
许多民企作为先行者已将资本触角伸向了传媒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请看—— 2003年的报刊治理整顿,是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之一。19号文件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大多数媒体要逐步从原来的计划体制下解脱出来,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决。在媒体转变运营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往往是资金匮乏的困扰。而民企投资,无疑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中国传媒业正处在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外,有国际传媒大鳄对中国媒体市场虎视眈眈;内,有新旧体制、机制转轨带来的种种新问题、新现象。实际上,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机遇期和结构调整期。在这种背景下,第一财经根据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环境和资源,选准方向,厘清思路,制定了第一财经跨媒体财经平台的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财经定位于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在构建跨媒体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上下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陈长松 《中国报业》2014,(18):19-20
传媒集团时代的中国传媒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既是适应文化管理的需要,也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出于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事实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传媒集团实现基业常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宏  刘宏 《广告导报》2004,(11):134-134
最近一些年,有关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各种研讨会开了不少,但是真正的实战案例却很少。出版界的《计算机世界》报已经是老话题了,而电视的外资基本上都集中在境外的频道。中国加入WTO以后,传媒业探讨外资进入的热情又高涨起来。好像外资可以随着WTO的复杂贸易条款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传媒业,就在这时,不乏有冷静之土表达了他们的不同看法,这方面引起关注的有清华大学的学者刘建明教授于2002年2月在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发表的文章——《“传媒入世”的杜撰》。他认为,新闻学领域大肆炒作的“传媒入世”,纯属研究者炮制的一种幻影。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11报业观察起点的资本市场从2000年到2011年,对中国传媒业影响最大的变量是什么?毋庸置疑,正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我们曾经以为,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输在传播形态和传播技术层面,并随之而掀起了媒体办网站的运动,及至这一思路发展到了2010年,全媒体战略成为传统媒体集团在过去10年发展战略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广告大观》2008,(3):94-96
2007年已经热闹落幕,2008年在期待中到来。回首2007年,中国传媒业热点纷呈,广播电视作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媒体,在蓬勃发展中经历着从节目内容、形态、编排、传播途径到整个产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报海观潮     
《中国报业》2010,(4):30-30
本期“报海观潮”,我们刊发3篇文章。崔保国、周逵撰写的《中国传媒业的现状与动向》,是即将发布的2010年《传媒蓝皮书》的总报告。其中,概述了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与格局,描述了2009年中国传媒业的形态创新,并对传媒业9大分支行业的动向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个总报告,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16.3%。其中,报业的广告经营额和发行收入分别为370.46亿元和246.9亿元。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传媒业现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传媒集团.目前,我国传媒业已经具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并且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出版的报纸2137种,期刊总数9029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306家,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360家,广播频道1933套,电视频道2058套,我国上网的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人,仅次于美国.然而,在加入世贸后,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传媒如何切实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应付与实力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同台竞争,如何做大做强,已是摆在中国传媒业界前面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媒产业这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中国传媒业从1998年开始利税已超过烟草业。传媒产业在中国已成为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喻国明 《广告导报》2008,(1):126-127
2005年,在中国传媒业面临“拐点”之前,北京炎黄时代传媒集团果断注资成立了北京炎黄健康时代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9月在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的独家授权下,在中国组建“全国医院健康教育宣传网络”。  相似文献   

20.
杨兴锋 《中国报业》2008,(10):29-32
如果用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综合考量地市报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几个判断:地市报是我国当代报林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地市报在其中扮演了性格鲜明的角色;地市报既拥有地域性强、接近性高的优势,也有发展区域受限的劣势,在面临新媒体等挑战和推动新一轮发展时,需要解决好如何扬长避短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认为,这既需要地市报同行从宏观角度把握传媒变局,认清自身面临的新形势,又要善于从微观着手,遵循媒体发展规律,以创新的姿态,推动发展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