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中国经贸》2009,(18):257-257
英语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热爱和学习英语的过程,如何一步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培养语感,教师在课堂注意’引发启迪学生,对学生实施期望教育的渐进方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过程性评估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黑河学刊》2010,(1):122-123
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表层式或成就式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在英语教学中过程性评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贾红雨 《魅力中国》2014,(3):237-238
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过程评价。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当前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  相似文献   

5.
万长瑛 《黑河学刊》2010,(12):128-128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应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创设一个又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典魅力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6.
方军 《魅力中国》2013,(34):112-112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等方面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题是十分正常的。学生做错题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相反,如果利用的好,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已充分运用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通过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面时面地促进互动,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在此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江苏科技信息》2020,(2):61-64
文章旨在利用调查问卷法分析工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江苏科技大学作为案例的研究对象,对学生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4个方面分析,发现工科类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层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俊云 《魅力中国》2014,(8):170-170
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学习更是如此,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氛围“基础课程学习”、“单项同步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以及“企业顶岗实习”这四个阶段逐层递进的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1.
张丽 《魅力中国》2014,(10):160-160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向性,其中既要有教师的引导,又要有学生的参与。本文结合外语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郑灿菊 《魅力中国》2014,(8):128-128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完全摆脱依赖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实现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过程,把传统教学教程中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乏味的条文的背诵等淡化,而使学生的个性和灵感通过“自我”的发挥,充分的展现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实施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和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3.
黄正江 《魅力中国》2010,(18):71-7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引起困惑,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不具备探究的能力。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题研究,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赵春燕 《西部大开发》2011,(2):136-136,138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董瑞杰 《魅力中国》2008,(2):100-100
“问题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深化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方式,通过地图提出问题,利用地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知识的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刁井楷 《魅力中国》2010,(33):336-33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祖民 《魅力中国》2011,(10):153-153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也就缺乏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与教师教学理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其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的有效互动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教学观中的弊端,融入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品质——合作与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实现这一学习方式,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谷小红 《魅力中国》2013,(8):174-174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它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能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