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心理、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正面临一场消费革命。这种消费走势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由从无到有消费到升级换代消费。十多年前,人们有限的工资或工分收入首先必须开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后,农村人一个劲地购置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  相似文献   

2.
贺顶红  定华 《新智慧》2007,(11):53-53
“奔奔族”尚未登上职场舞台就遇到资本原始积累的瓶颈:一方面是各种奢侈性消费花样百出,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是择业、就业的压力加重,职场新人的社会福利被降低。因此,开源节流成为“奔奔族”财富增值的必由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与“全面小康生活”密不可分,消费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文化现象,而小康生活必定是一种消费文化彰显的生活。建设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消费文化,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消费文化与体现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吸收世界优秀消费文化相结合,坚持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与发挥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特别地要把握全面小康生活消费文化“独特、全面、均衡、和谐”等特质。  相似文献   

4.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行为,它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不道德的消费表现在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过于炫耀、侵权和欺诈等诸多方面。因此,应加强消费道德的建设,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首先要正确处理人与消费的关系;其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三,要本着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消费”是指对能源、物质资料的消耗。在很多时候总是作为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其实。消费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其本质上消费是“人的实现或现实”。消费是有个性的、是有限度的、是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并具有道德伦理的。因此,消费是与人们的个性、价值、并以人们的生命本质为根本内容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世界城市化演变规律可将中国城市化过程分为曲折发展、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协整分析认为: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因。不同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差别在于:第一阶段能源消费增长主要受工业化驱动,而受城市化的影响较小;第二阶段能源消费主要受城市化影响很大,受工业化的影响较小;第三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共同驱动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五一”假日消费所显示的新的消费文化现象及特征,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增加假日消费品的有效供给,解决假日消费瓶颈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个人消费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其一,消费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以及生态的需要。这也是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消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以发展生产为根本条件的。公平分配和统一市场是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基本及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消费需求不足与消费不公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消费有关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消费是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公平的必然选择,应通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大公共消费的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主体等多条路径,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福利水平差距,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需拉动型增长.  相似文献   

10.
黄亚琴 《现代经济》2007,6(11):73-7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再次向全国9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启动农村消费,拓宽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内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其原因,必须采取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保障制度,改变农村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等措施,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物欲主义社会,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带动社会的购物风潮,这种行为,往往威胁人们的钱包、家庭与自然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休闲、健身、娱乐的消费群体,使自行车有了用武之地。据统计,我国人口中15岁至18岁学生有8000万人,25岁至45岁中壮年有4亿多人,60岁至65岁老年人有5000万人,这些年龄段都有骑车需求,是个潜在的大市场。而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禁摩令的出台,使很多人把交通工具转向自行车,所以消费群体还在进一不扩大,你看看路上有多少自行车就有多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略论财富的形式、使用和创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如何看待财富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较详细阐释了财富的概念;指出财富的使用方式:一是消费,二是积累,在我国现阶段,应坚持合理消费必要积累的原则;论证了我们要继续大力创造财富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导向,以“富而思进”为动力,以教育为根本。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致富路向。  相似文献   

14.
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城镇居民资产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0~2006年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住宅资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房地产供给结构不舍理和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城镇住宅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当前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着消费不足的倾向。要想方设法刺激消费,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即期消费。  相似文献   

16.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是实现武汉城市圈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体现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本质,而且还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切实转变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是数字消费金融发挥作用的一片“蓝海”。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已逐渐形成以农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分期购物平台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种模式共存的服务格局。但仍存在产品同质化明显、应用领域较少、供需不适配等问题,农村内需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消费金融行业融资困境尚待解决,需警惕合规风险。数字消费金融作为农村消费的“助推器”,能够通过激发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增长。本文通过厘清数字消费金融激发农村内需潜力的赋能路径,即一条直接路径与三条间接路径,探索出未来使用数字消费金融助力释放农村扩大内需战略的可行措施:促进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持续壮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加强农村金融产品与消费品供给能力,实现供需适配;进一步提高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抵抗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政策体系,促进数字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消费:撬动农村市场的“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消费既包括生活性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从理论上说,生产性消费应占农民消费总额的绝对比例。但是,由于农民自身、企业、法律、市场、金融、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农民生产性消费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撬动农村消费的“支点”应放在农民的生产性消费上。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  相似文献   

19.
提高消费率势在必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率低位运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痼疾,危害甚大,提高消费率势在必行。“十一五”期间,提高消费率的政策选择是:彻底纠正重投资、轻消费的错误倾向,在经济将长期处于过剩的时代,尤其需要把消费放在首位;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提高城乡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果断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优化供给结构,在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引导人们消费的主题是“科学消费”。中消协将这一主题定义为“所谓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但是,能否辩证地理解这一主题,却成为实现这一主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