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世全 《北方经济》2007,(10):19-20
一、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求失衡 目前中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56%-57%,而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数是41.9%,发展中国家平均数是46%。按世界平均数计算,中国提供6亿个就业岗位就能满足就业需要,但现在我国有7亿就业人口,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了将近1亿的就业量。从总量看,中国的就业压力在未来20年内不会缓解,其中前10年的就业压力更为突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在800万至1000万之间,失业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和全省的就业形势都很严峻。以2000年为例,四川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累积的失业人口,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城镇失业率已经超过了5%,二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按18岁为就业人口,2001年城镇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口为48.4万人,三是大中专毕业学生,1998年全国扩招的学生中今年开始毕业,使2001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于往年。四川中专按两年制,毕业率88%(1997~1998年平均数为88.67%)计算,将有7万人毕业,普通高校按四年制,毕业率67%(1997~1998年平均数为67.1%)计算,将有4.4万人毕业,两合计11.4万人,以上三项粗略计算,2001年四川需要安排的城镇就业人口超过60万人,如果加上一些不满18岁缀学寻求就业的人、企事业单位下岗以及县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中的分流人员,这个数字还要大,然而这不仅仅是城镇人口,如果把农村考虑进去,按1999年第一产业人业人员2747.1中2/3是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话,需要安排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83万人。  相似文献   

3.
一、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及主要矛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多的国家,劳动就业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今后一个长时间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更趋严峻。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近12亿,劳动力资源总量已达8亿。据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城乡自然增长、农转非形成劳动力供给约3500多万人,企业富余人员向社会分流、破产和经济性裁员等因素增加的1000多万人,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5000多万人;而这一时期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尚不能满足增加就业的需求,新增加就业岗位仅能达到3000万个。预计到本世纪末,人口将增加到13亿,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达到8.7亿人;到2010年,人口将增加到约14亿,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达到9.3亿人,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社会就业容量受到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制约,又难以同劳动力的供给同步增长,再加上体制调整时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更加剧了就业的矛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实行的承包责任制本身就会产生富余人员。在企业承包制下,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在承包制企业以人均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下,自然产生对就业人员的排斥,以达到提高人均收入最大化的目的。但微  相似文献   

4.
外派劳务对就业拉动有限 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数字,从1979年我国劳务人员出口每年不过2000人,19年间累计派出150多万劳务人员。 国际经贸研究院的许丹松副研究员分析说,多年来我国劳务出口一直不超过30万人,去年外派劳务人员达到33.5万人,创了历史记录。客观地说,劳务出口是能够直接扩大就业岗位的,但这并不能被认为就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一条切实有效的新门路。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800万人,劳动力供给总量今年已经接近3000万,外派劳务人员总共约占1%,吸纳量小得可怜。因此指望外派劳务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可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今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份以来有所下降,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中国目前有农民工2.5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  相似文献   

6.
杨世兵 《发展》2004,(5):44-4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城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8.7亿,约占总人口数的62%;农村劳动力为4.8亿,约占总劳动力数的66%,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从现有的农村资源情况看,农业生产只需要约1.7亿劳动力,其余1.5亿为富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将新增劳动力9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万下岗职工和800万已登记的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300万人.按照2004年预期经济增长速度7%测算,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在1300万人左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分析 据权威预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近1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高校毕业生数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人员数量和机关企事业分流人员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面对失业的挑战失业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对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来说,“九五”及2010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经济社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失业问题可能是其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据估计,目前我国城镇显性失业率约在3%左右,按城镇劳动力1.5亿计,则城镇显性失业人数达450万以上.城镇隐性失业率约在17%左右,农村隐性失业率高达37%,总人数达2亿以上,这样高的失业率,这么多的失业人口,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会不断显现,劳动力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大量隐性失业会急剧地转化为显性失业.加之我国人口增长的惯性,每年净增劳动力人口1000万人,就业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国外有的学者这样比喻:社会经济好比是马,人口就是车.中国经济发展的“马力”几乎被人口这辆车消耗殆尽,以至于外国人发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叹息.因此,我们必须审慎思考,迎接挑战,努力寻求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用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字     
中国政绩工程比比皆是 政府投资浪费达5000亿元;外资企业去年涉嫌逃税300亿元;纺织品贸易摩擦殃及9000万人就业;20年内中产阶层可达就业人口40%;  相似文献   

10.
总体看,江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项就业工作取得进展。但由于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影响,全省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就业难题日益凸显 1.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001年末,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2732.9万人,需求总量2054.8万人,供需差额达678.1万人,比9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334.2万人(1991年)增加1343.9万人。未来五年,  相似文献   

11.
一、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 ,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这样的资本相对短缺 ,而劳动力充足 ,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 ,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首先 ,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 ,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许多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创造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中小企业安排了现有城镇 1.4亿就业人员的 75 %左右 ;1978年至1996年 ,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 2 .3亿劳动力 ,绝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今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蓄水池”和“减震器”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较慢,甚至是负增长(单位就业),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一是新增劳动力,每年近1000万人左右,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目前是420万人左右,三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近1000万人,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7千万人,城乡失业人口总计2亿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弹性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不断下降,就业弹性是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的比率,1980至1989年全国GDP平均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就业增长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1990至1995年,GDP平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就业仅增长1.3%,就业弹性系数为0.11;目前已降至0.1。  相似文献   

13.
陈炳才 《发展》2015,(2):34-35
加快结构调整,创造和实现低增长、高就业的发展模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中国名义GDP从159 878亿元增加到568 845亿元,名义经济增长了255.8%,而同期就业人口从74 264万人增加到76 977万人,增加2 713万人,就业只增长了3.6%,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完全不相适应。分年来看,2005-2013年,新增就业人口最高年份2005年为383万人,增长0.46%,最低年份2008年243万人,增长0.3%。而同期的年度经济增长最低的2013年为7.7%,最高的2007年达14.2%。  相似文献   

14.
一、我市就业的总体情况 (一)就业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劳动力资源人口达到888.5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9.63万人;全市就业人口56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余万人。就业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活动人口增长速度,就业率达到95.47%。自2005年开始,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数量和结构上均已超过第二产业,对全市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7%;在业人口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农林牧副渔业、批发和零售业,这三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合计占到全市在业人口的56.45%。  相似文献   

15.
周家高 《开放导报》2003,(7):48-48,F003
荷兰国土,弹丸之地,但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令世界瞩目.荷兰国土面积仅4.15万平方公里,其中48%是沙地,可耕地约占50%.荷兰农业劳动人口近30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一个农业劳动力能供养112人,是英、法、德等国的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6.
王伟 《中亚信息》2000,(8):23-24
1999年哈萨克斯坦的劳动力资源为850万人(计算出的),或是居民人数的56.9%。国家劳动力资源中只有39%的人在农村劳动。近年来哈国劳动力资源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1999年哈国经济自立人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3.2%,劳动力继续向私营经济部门转移,而从部门间的关系来看,主要是向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的服务领域转移。1998年610万名就业人口中在私营企业就业的有71%,在国营企业就业的为27%。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指劳动年龄内就业人口(在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与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劳动力资源总数中,可能参与社会劳动人数的比重。与世界各国比较,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以下特征:(一)总劳动力参与率偏高。据测算中国1990年总劳动力参与率为79.17%,其中男性为85.03%,女性为73.02%,与世界上具有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比较,中国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仅低于孟加拉国、泰国和巴基斯坦,比其他国家都高,中国女性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但城镇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只有3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约有35%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  相似文献   

19.
姚明 《发展》2006,(5):59-60
当前,随着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降低和老龄化,全球劳务的总体需求将更快增长,海外一些国家地区劳动力严重短缺。中国是个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国家,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富余劳动力问题将更加凸显。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1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加上现存的失业和下岗人员,每年要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此外,中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所以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国内市场由于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劳动力吸纳的力度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拓宽海外劳务输出的窗口,加大海外劳务输出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新生儿性别比持续偏高,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长,“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失业率有所上升,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2004年中国总人口将突破13亿,新生儿出生人数将高于2003年,65岁以上老年将接近1亿人。2004年我国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4.79/6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2004年将是我国就业工作攻坚苦战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