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魏杰同志在《论储蓄政策的内容》(《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一些人对“储蓄率的提高和储蓄存量的增长心存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提出“我们应该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储蓄总量增长政策,从各方面保证储蓄率的稳定提高”。我认为此论有失偏颇。在我看来,储蓄总量“最大限度”地增长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事。因此,无条件地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政策是不适宜的。本文重点研究与居民储蓄有关的问题,对企业和政府储蓄存而不论。第一,由“虚幻货币”增加的储蓄存款虽然缓解了现期通货膨胀,但却构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一旦出笼,通货膨胀马上会由隐性变为显性,严重冲击市场。所谓“虚幻货币”是指那些缺乏物质担保已经大大贬值的货币。近年来我国大量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已经具有这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同高储蓄率相伴生的,传统观点支持直接鼓励消费,降低储蓄.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最终要走到依靠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上来,但在这之前如何看待高储蓄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较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需要透过高储蓄率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来全面地看待其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同高储蓄率相伴生的,传统观点支持直接鼓励消费,降低储蓄。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最终要走到依靠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上来,但在这之前如何看待高储蓄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较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需要透过高储蓄率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来全面地看待其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如果把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仅仅看成是宏观经济指标的回升,那就大大低估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对一个依然处在快速增长期的经济来说,结构变化往往比总量变化更重要。结构变化的引人瞩目之处,是出现了一批新的高增长的主导产业。理解这些产业的特征和增长机制,对理解某些新的宏观经济现象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特征,对此不宜简单套用历史经验来解释。相应地,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也应有必要调整。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若干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种讨论对于发展经济科学和完善经济政策十分必要。我个人作为讨论的参加者,也从大量论著(包括同意我的观点和反对我的观点的论文)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教益。例如在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上,我主张采取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的政策,而不同意那种否定总量管理政策的意见。但我仍然高度评价持有那种意见的同志对于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所作的深入分析。因此,我十分乐意今后继续和经济学界的同行们相互切磋。这里我只想对张学军同志在《对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若干基本观点的评价》(载《经济研究》1987年第8期)一文中对我提出的两项批评作一回答。  相似文献   

6.
特定国家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对本国总储蓄(包括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不同的依赖程度和对经常账户影响的差异。总储蓄率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常账户的关键变量,对实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内部平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言,只有取消利率控制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其他政策影响不显著。发展中国家样本中证券市场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国有银行私有化对储蓄率的提升效果也显著,但小于证券市场改革;开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除此之外的改革措施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促进就业的策略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心城市促进就业的重大宏观政策取向。即全面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建设和规范灵活就业制度等。并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心城市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基本路径和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和政府部门存在的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势的不同判断,笔者认为,判断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和制定合宜的政府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点是各行各业的平均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下行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自然趋势.由于过去为保增长而不计成本地扩大投资,直接导致高负债率和高杠杆率,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定在不是保增长而是保就业、去杠杆和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金融危机和长期萧条上.目前中国政府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财政政策上应考虑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实行稳健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应采取不主动干预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汇率政策.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何莽与夏洪胜《教育启动消费的困惑及对策》一文(《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的主要观点:一是“现在正是我国高校第一批扩招生毕业之际,对教育启动消费政策的优劣已经可以作出评价”。即“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相关产业就业率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置疑。然而,对于教育产业化尤其是高校扩招是否能刺激消费、拉动增长,值得探讨和深思。”“教育启动消费政策实施之初虽然较精确地估计到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却忽略了它会导致更高的教育储蓄。虽然高校扩招使得264.9亿元的居民储蓄增加到了子女的教育上,但在同时又拉动了1260…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存在外债和外汇储备双高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否具有合理性?外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以及对于不同类型国家经济效应的差别体现在何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视角,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种不同国家类型出发,利用53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论显示﹕ 外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具有负效应,但对于其劳动力增长则具有正效应;外债对于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具有正效应,但对于其劳动力增长则具有负效应.在上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注重外债结构管理、完善资本输出途径和渐进开放资本账户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宏观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中,储蓄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关系,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储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要保持适度的储蓄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农村金融发展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机理是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推动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证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渠道是有效的;农村金融发展通过提高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渠道是无效的,也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不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梁琪  滕建州 《经济研究》2006,41(1):11-22
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是否平稳是研究总量动态特征以及总量之间关系的前提。本文在考虑经济中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时序列是具有单位根的非平稳还是分段趋势平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检验的10个总量中,有6个,即实际GDP、人均实际GDP、就业、实际银行信贷、实际储蓄负债和实际固定投资等总量的时序列是围绕着1个或2个结构断点的分段趋势平稳。分段趋势平稳的结论对于政策主导下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短期经济稳定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总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单位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消除趋势后的分段趋势平稳总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础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投资支出差异是造成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之一。在公共投资支出中,又以基础建设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基础建设投资以其拉动总需求的直接效应,降低私人经济部门生产成本的间接效应,以及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从总量角度去考察基础建设投资对经济绩效的作用,而应该更细致地考察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并根据投资收益的大小确定具体的投资方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总量上的基础建设投资并不缺乏,但缺乏合适的投资结构和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施建淮  朱海婷 《经济研究》2004,39(10):66-74
中国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近年来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居民储蓄动机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的看法是 ,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中国居民储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标准的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 ,推导出收入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函数的显式解和衡量预防性动机强度的公式 ;然后用我国 3 5个大中城市1 999— 2 0 0 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发现 3 5个大中城市的居民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 ,但预防性动机并非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在对该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后 ,本文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已成为多个国家的经济负担,然而不能忽视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基于新兴市场各国短期内无最优方法改善高额外汇储备积累难题的假设条件进行研究,试图寻找能够将外汇储备的积极效应最大化的途径。利用27国相关数据建立门限面板模型后,分析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下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均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是,不同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也会限制外汇储备的经济效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储蓄的增长是建立在社会安定、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  相似文献   

19.
刘世锦 《时代经贸》2004,(1):105-107
如果把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仅仅看成是宏观经济指标的回升,那就大大低估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对于一个依然处在快速增长期的经济来说,结构变化往往比总量变化更重要。结构变化的引人瞩目之处,是出现了一批新的高增长的主导产业。理解这些产业的特征和增长机制,对理解某些新的宏观经济现象有着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特征,对此不宜简单套用历史经验来解释。相应地,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也应有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动态2003 .5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人分配问题/刘国光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杨宜勇等我国收人再分配规模估算/高书生论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杨继国从“软着陆”到“软扩张”—论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刘金全西方国家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经验与启示/李强等 经济研究2003 .5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 /万广华等弹性汇率制度下资本控制的经济效应/郭建泉等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白中国上市公司 的经验证据/周建波等 经济纵横2003 .5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力评估/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