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蓓蓓 《现代经济信息》2015,(3):487-488,494
本文运用级别分类、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对山东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体系首位城市的影响力不够,中间位序城镇数目较多,小城市人口规模低水平发育;规模序列结构的变化波动起伏,位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型,变化态势明显。最后根据山东省规模结构的特征提出了山东省城市体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非农业人口为测度指标,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分析方法———城市首位度及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对"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描述"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市1991年以来入境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5)4个指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既而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去探讨其背后的差异机制——规模分布。根据规模的变化,将长三角各市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类: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然后对14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职能、资源分布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将为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旅游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5)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范围内重要的城镇集聚区,也是实现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区域。文章选取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方法对汾河流域城镇群的规模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汾河流域城镇群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区域缺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镇规模等级不完整;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显著。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规模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城市数量与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首位度不断下降,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减小,城市规模差异逐步增大,区域大中城市逐步发育,规模分布日趋集中。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应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江苏城市规模分布各项参数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苏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从1990~2002年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位序—规模法则能够很好地描述江苏城市规模分布规律;(2)城市体系发育较为健全,均衡度不断增强;(3)江苏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规律性明显,随着时间推移,城市规模分布呈现近似平行状态;(4)江苏城市分布的区域性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6.
盛科荣  金耀坤  纪莉 《经济地理》2013,33(1):66-71,65
基于57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构建了首位城市规模、首位度、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5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多维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政治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直接与生产条件的区域组合联系在一起.区域人口规模和人均GDP规模的扩大将提高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对外贸易联系的增强倾向于降低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首都虚拟变量影响着首位城市和其他高序位城市的相对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民主化程度的增强倾向于降低首位城市规模和首位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我国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对完善我国城市群城市体系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各级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分析法和分形理论,从我国十大城市群的位序-规模、分维数和人、财、物、信息的回归方程比较入手,探寻我国十大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水平的异同点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城市人口规模趋于分散,而经济规模则趋于集中,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我国十大城市群在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规模结构方面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群结构趋于集中、中部地区城市群结构合理、西部地区城市群结构特征不明显的凸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9.
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磊  王永刚  张雷 《经济地理》2011,(9):1566-1572
通过运用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对江苏省13个地市(2000-2009年)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国内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而入境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则逐渐下降。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呈现集中型分布与首位型分布,尚未进入分散均衡型,集中化现象仍然明显;入境旅游规模呈现首位型分布,入境旅游规模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变化表现出由首位型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来测算辽宁省14个地级市自1996—2007年12年间的城市规模的分维值,作出辽宁省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图,用q值、D值、首位度指数、首位城市的理论值和现实值之比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形特征(:1)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属于单分形结构;(2)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分配体系在总体上趋于均衡,而局部出现不均衡的分异;(3)辽宁省首位分布越来越不明显,首位城市沈阳的城市规模在全国达到了高城市化的水平。明确辽宁省城市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胜  马耀峰 《经济地理》2012,32(6):150-155,172
选取河南18个地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差异化明显,首位度呈现交替性变化,入境旅游差异化逐渐降低。②通过对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主要在郑州与洛阳之间交替分布。③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四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快速进步型、减速衰退型。并从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交通区位、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2000年与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其中包括“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并将这二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纵向比较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和五普口径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传统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两种口径,结合相关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①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分布的集中性趋于减弱而均衡程度则趋于增强;②城市GNI指数的区域差异明显,苏南>苏北>苏中;③统计口径影响很大,相比而言,五普口径较传统口径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动呈明显的相关性,但政治结构因素(行政区划调整和统计口径)是引起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磊  戈冬梅  季民河 《经济地理》2011,(7):1101-1106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2003—2008年)的专利申请授权和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变量对创新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变差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发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两个专利变量上的相对差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首位度指标则显示创新第二高城市距离创新最高城市——上海的差距在逐年减小;然后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规模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模式呈分散均衡型分布。最后,归纳出促使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缩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人口规模分布为数据,以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曲线为研究视角,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并比较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规律,客观全面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在空间自组织演进过程中,总体阶段上落后于比较对象,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以集聚作用为主要驱动力的演化阶段,主要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腹地发育略显滞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中心性最明显,武汉城市圈次之,珠三角城市群集聚扩散作用相对较为均衡,区域空间发展更为匀质化。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分散的空间组织作用力,实现区域空间形态向更为合理的方式演进。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规模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环鄱阳湖城市间距离、城市规模、创新扩散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城市的规模可由规模大于它且距离它最近的城市的规模以及两城市间的距离解释,两者都对此城市的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城市间距离的影响更大。然而,环鄱阳湖城市体系中,城市间距离的位序差异对城市间距离差异没有明显的解释作用,即环鄱阳湖城市体系中城市间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与城镇位序规律相一致的内在定量关系。此外,为进一步发现环湖城市体系内城市的创新扩散是否影响稳定的城市位序—规模体系,引入创新扩散因素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体系创新扩散的特征以及创新扩散与城市规模、城市位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城市体系各城市的创新流强度等级与各城市规模等级基本对应,其创新扩散主要呈现出由大城市扩散到次级规模城市再扩散到小城市的等级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东 《经济论坛》2013,(12):19-21,36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是一定区域内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运用分形理论,结合首位度分析,发现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分散,表现为首位城市有较强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中型城市发育不良,上下衔接不够;小型城市数量多,发展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首位城市、积极发展大中型城市、整合发展小型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裘建娜  赵秀云  钱晓群 《经济师》2006,(12):67-67,69
合理的城市规模创造出最大的规模效益。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之一,城市位序—规模Zipf理论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在当前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文章拟利用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对Zipf定律进行统计性实证检验,从而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描述,并考察各城市规模分布的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城市首位律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对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人口的集中程度及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果显示,哈尔滨作为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首位城市,其首位优势并不明显,城市体系向分散化和扁平化发展。应促进哈尔滨—长春城市带的一体化整合,培育核心城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