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成功的创举之一,海南作为我国五大综合性经济特区中最大的特区,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海南已初步开拓出一条极具海南特色的特区建设之路。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岛屿特区”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探索新的“特区”发展之路。实现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由特区”“生态特区”“海洋特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王志民 《经济问题》1992,(10):13-14
经济特区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以来,在特区实行了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执行了“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方针,形成了特区在经济上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特点。于是,一些人认为,特区是在搞资本主义。那么,中国经济特区的社会性质究  相似文献   

3.
<正> 特区经济建设应以工业为主研究特区工业发展战略问题,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工业在特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这又得取决于特区所选择的总体经济模式。特区要建设成为技术的、知识的、管理的和对外政策的“四个窗口”,成为对外对内经济两个幅射“扇面”的枢纽,就必须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而先进的工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特区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除现有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中新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正是作为这样一个新的“特区”出现在东南沿海,这是邓小平同志特区建设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也是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一、世界资本正处于新的大转移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方向正转向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和港台“投资热”来势迅猛,并由沿海推向内地,给我们以发展的契机,使内地开设“小特区”成为可能。二、特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是发展技术密集型项目,劳动密集型和“三来一补”项目则向内地转移。特区出口产品近40%产于  相似文献   

6.
关于特区二次创业已有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等,但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思路,那就是在新形势下,特区的管理者们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特区意识。那么,今天的特区意识究竟应该以什么为重点呢?邓小平在1984视察深圳时指出:“特区是窗口,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今天强调特区意识,依然应该强调“窗口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香港特区”与内地“经济特区”主要差异“香港特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是中国政府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和第62条第13项的规定,决定自1997年7月1日起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地“经济特区”则是“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内地“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战略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香港大多数行业的决策层,都是“男性特区”,很少有“夏娃的世界”,酒店业也不例外。能高高坐在总经理这把交椅上的女性,可谓凤毛麟角,全港近百个大酒店中只有2位,而李黄倩侬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序幕,至今已经20年了,特区是应运而生的“试验区”的“排头兵”。珠海是最早开办的经济特区之一,特区多年来的实践,印证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历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1995,(11):70-71
近期,关于“特区之特”的争论风云再起。这次讨论的焦点是“特区怎样特下去”,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是否还需要特区,怎样发挥特区的特殊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敏感问题备受传媒关注。新近出版的《瞭望》第41期刊登了记者专稿,就论争的各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据该报道称,这场争论有其特殊的背景。自去年以来,中国的改革进入“制度创新”时代,推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制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经济特区从创办时的“旧体制外”走入“新体制内”,原来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势必淡化以至减少。正在制定的“九五”计划其主旋律之一就是要解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在这样大背景下,出现“特区应不应该特”、“特区怎样特”之争是自然的,现将《瞭望》文章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厦门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步伐已逐步加快;实行“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竞争将加速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实现“加快”、“加速”的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关键的一条,是让外商直接管理企业,尊重他们的管理权,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惯例经营企业。所谓按国际惯例经营企业,就是按国际上在经济往来中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先例,按社会化、商品化的要求经营企业。让外商按照国际惯例经营管理企业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应变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针对外界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合理反应与变化的能力.1997年7月一场在泰国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地震”,使不少特区国有企业“受震”而伤痕累累,但也有不少企业顺利地躲过这一灾难.特区国有企业应变能力的不同,表现为“抗震”能力的差异.本文拟就如何增强特区国有企业的应变能力作一浅探.  相似文献   

13.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厦门经济特区来讲也是如此。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厦门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要保持特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带头示范作用,就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对特区的作用和发展空间做出新的定位,对特区的发  相似文献   

14.
A.“八·五”是经济特区发展最快的重要时期 本次特区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特区16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重申了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对特区工作“三不变”的方针,并且指出:“经  相似文献   

15.
一、世界资本正处于新的大转移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方向正转向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和港台“投资热”来势迅猛,并由沿海推向内地,给我们以发展的契机,使内地开设“小特区”成为可能。二、特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是发展技术密集型项目,劳动密集型和“三来一补”项目则向内地转移。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决定设立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有关人士认为,霍尔果斯的“特区”定位成为发展的核心要义,霍尔果斯从口岸向“特区”的升级,不仅仅是名称上变得气派、政策上得到优惠,更加重要的是实现“从点到面”、“从通道到区域经济”、“从口岸向城市圈”的进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自1980年5月,我国设置经济特区以来,特区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进入90年代后,特区开始面临一些新的共同性问题。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定和实施,使特区与内地之间在政策和体制上出现趋同化,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大量名不叫特区却实行特区某些优惠政策地区的兴起,更使特区不再独领对外开放最前沿之“风骚”。从国外看,我国正在全力申请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我国特区经济将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区的政策优势相对弱化,“特区不特”成为客观现实.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一国境内经济政策统一性原则等规定将使特区已有的部分政策难以实行.知识经济的临近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整体上趋向减弱,但是有可能在少数行业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短缺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主要原因:一是特区刚刚起步创立,中央给予了极度倾斜的政策,使特区能以内地无可比拟的优惠条件取得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二是国际上,特别是特区的周边地区出现了日益膨胀的国际游资。上述两大因素的存在,软化了特区经济的宏观短缺约束,促发了特区经济奇变迹般的发展。进入90年代,这种软化的宏观短缺约束一去难返,经济特区面临的是严重的资金短缺:  相似文献   

20.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伟大实践,随着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体系的不断丰富而发展、成长和繁荣,从最初的要求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随后提出的特区要发挥“四个窗口”作用以及“试验地、基地”作用,到1988年6月又提出了“要再造社会主义香港”.1995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深圳时指出:“深圳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