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什么叫新型城市化道路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实际上,城市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比如,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城市化程度很高,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却不高;又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城市人口发生了逆向流动,即人口由市区向郊区回流,富人们纷纷到郊外居住,人们称之为“逆城市…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入口的过程.(从广义城市理解城市化也可以称之为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统一进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即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工业化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又极大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城市化高潮已经来临。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30%就会出现城市化的高潮,每年城市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一至二。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有一千万至两千万的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在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和韩国是二战后亚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典范。从城市人口聚集模式看,两国都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看,两国都通过国土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卫星城市,有效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日本和韩国城市化制度与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西部论丛》2002,(6):13-16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伴随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都在逐步地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却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导致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狭小的“黄土地”里,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台湾城市化成就的经验 我国台湾创造世人瞻目的城市化成就,其城市化经验颇为宝贵.有关研究认为,其基本经验可归纳为: 1.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过程步调一致才能加速城市化过程 我国台湾缺乏现代工业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只有丰富的劳动力(50年人口增长2.5倍).因没有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故像祖国大陆那样城市化不足(与工业化相比)的现象并没有发生,乡村人口被快速而稳定地转变成城市人口.与许多第三世界城市不同,如埃及的开罗、印度的加尔各答,台湾省的城市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剩、失业率高、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大量的人口增加不仅没有成为城市包袱,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台湾根据自己的经济与资源条件,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工业就业率的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率,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70年代以后,我国台湾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升级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由此可见,灵活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生英 《浙江经济》2001,(12):46-46
工业化的长足发展,使得浙江进入了一个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过程,最直接的表现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并不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它是以产业的集聚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的新特点 人口城市化一般来说指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过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变动,同时也是伴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变动,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目前各领域的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化,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对城市化研究的新特点可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从研究角度来看,已从前期的以宏观层面为主逐步拓展到更具现实意义的微观层面,从国家或整个经济体角度逐步转向区域、省际或单个城市等微观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问题与内涵的十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化的伴生问题 按照城市化的一般理解,城市化就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以及地域内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镇)人口的过程,这是学界对城市化的一般认识.实际上这只是量的和外在的城市化,如果将该层面的城市化过分渲染就会使城市化停留在表面,造成诸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的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逐渐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可自由流动的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随着产业发展日渐向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造了城市文明。从1985年到2012年,随着工业化推进,我国城镇人口从2.51亿增加到7.12亿,城镇化率从23.71%提升到了52.6%。单从数据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现实情况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还包括了接近2.63亿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工作、生  相似文献   

11.
1949—1978年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49—1978年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城市化关系研究武力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  相似文献   

12.
一、聊城市城市化进展情况截止到1999年底 ,全市非农业人口达到86.1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15.55 %。从调查的情况看 ,全市城镇人口 (指县市城区及乡镇建成区内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 %左右 ,其中 ,东昌府区、临清市为30 % ,其他县在15 %左右。全市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一 )中心城市和各县 (市 )驻地发展较快 ,小城镇发展缓慢。近年来 ,市、县 (市 )两级加大了对城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功能显著增强 ,人口规模也迅速膨胀。1999年 ,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总投资达到8.3亿元。…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碧芳 《特区经济》2005,(5):124-125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步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将有近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就地、就近或异地转变为非农业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进程为:1956年为13.5%,1960年为19.7%.1964年为14%,1969年为12.5%,1978年为17.9%。1990年为26.4%,2000年为36.1%。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新型城镇化简单说成"人口的城市化",将过去30年的城镇化说成"土地的城市化"。我不大认同,因为在理论上,根本就没有类似"土地城市化"这样的说法,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经济、空间3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和城市化质量与速度测度模型对山西省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整体偏低;城市化质量整体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化质量水平地域分布大致呈由东到西递减趋势,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 “凹陷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长的烦恼     
中国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4%提高到46.6%,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的中国既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益处,也要面对城市化在人口、环境、交通、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8.
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必须寻求和释放潜在的需求动力。无论扩大投资、增加出口,还是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同人口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引擎"。然而,只有弄清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三次历史性转变的来龙去脉,才能把握发展的方向,提出富有成效的决策选择。第一次转变:城市化驶入"快车道"把握好城市化的速度和节奏1.20世纪后半叶和进入21世纪以来,是人口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联合国人口司提供的数据,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39.6%,2010年上升到50.0%,2011年首次越过城乡人口"对半开"分水岭,开创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城市优先增长,在整个20世纪的城市过程中,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其拥有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0年到1980年,50-100万人口的城市由30座增加到251座,增长了6.6 倍,年均递增11座增加到227座,增长了20.6倍,年均递增达3.86%。  相似文献   

20.
刘鲁鱼  余晖 《开放导报》2001,(10):28-29
国际上,最典型的城市化道路主要有两种:在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等国,依据“极核增长”理论,走以发展中心城市劳动城市化的道路。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大城市表面的繁荣,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在城市中形成了巨大的贫民窟。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反思“极核增长”理论,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人口与资源适度分散的特点,即开始依循以发展中小城镇或新城镇为主线的城市化道路。在人们经济生活的文明与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状况下,后一种道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将发展小城镇放在重要的位置,不仅顺应了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