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结合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数学模型的建立、毛细管的模拟及结果,以及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相关实验,分析和探究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情况,并给予广大技术人员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上的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磷酸为溶剂,采用一种新的装置溶解矿物岩石样品,气相色谱法测定二氧化碳。测定的碳酸盐标样和硅酸盐标样中的二氧化碳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和-4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和3.3%。该法简单、快速,不仅适于测定矿物岩石中低含量二氧化碳,也可以测定高含量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将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     
运输决定我们的文明。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城市的结构,全球贸易流,所有都由运输技术塑造。但现代运输不能再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客运飞机、火车、汽车在2005年排放了近40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当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如果我们继续几乎完全依赖石油驱动汽车,它们将在2050年排放110到180亿吨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那些住着全球82%的人口、并将为未来数年98%的全球人口增长负责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全民汽车化。  相似文献   

6.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要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放在节能上,通过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统筹部署、早作安排,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要综合平衡、当好参谋,把调整、优化重化工业,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摆在重要位置;要创新思想、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增强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现状,首先通过区域碳排放测算、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并最终得出城市化率、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均GDP指标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大的结论,然后通过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并选取了中国东、中、西部五个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评价分区研究,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95年~201t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线性递增的关系,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过了拐点,所以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不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不过其拐点很低,所以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STIRPAT模型构建起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回归方程,利用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货币信贷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存在的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并对空间异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信贷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货币信贷、对外开放、能源消耗结构、能源强度、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关于环境规制的动态门槛效应;货币信贷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异质性,高碳排放地区货币信贷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更为显著的倒U型曲线.因此,建议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并且针对不同区域定制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相对关联度求出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得到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进而使用脱钩理论分析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脱钩关系,得出他们之间逐渐脱钩的趋势,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较小的结论。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低碳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等相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包括很多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的概念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的目标应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除了要关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外,还要关注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煤炭气化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分析影响煤气质量的因素,从降低煤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分两方面探讨提高煤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冰岛一家公司想出了从二氧化碳排放中制造甲醇的方法,但这种模式在附近没有火山时可能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产品具有弱碱性活化水技术,使杯中水达到国家对健康水的七项标准,即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物质、水的硬度适中、PH值呈碱性、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度、水分子团小、水的营养功能强。  相似文献   

15.
李忠民  于庆岩 《西部金融》2014,(4):16-19,27
本文基于LMDI模型,首次将信贷与M2引入并作为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表明:货币深化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贷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总体呈现正的促进作用。笔者建议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发展绿色信贷,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贯彻社会保障制度,促进金融自由化等政策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要求30多个缔约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achnisim,简称CDM)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减排二氧化碳的一个规则。按照规则,发达国家每年都应按一定比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出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运用辽宁省1980年-2012年财政预算支出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利用单位根、协整及时间序列模型,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方程与经济增长方程,实证分析辽宁省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内在影响机理。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财政支出目前无法为碳减排带来负向直接作用;而负向间接作用微乎其微。对辽宁省整体而言,财政支出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净效应为正。由此,本文从财政税收角度给出了解决辽宁省碳减排难题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960—2010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定量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金融深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金融深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收入、能源消耗和贸易开放度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1953年~2014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0.
正注入地热池的二氧化碳将在石化之后被长期储存。捕捉与地下储存二氧化碳可能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但一些专家担心这些气体会泄漏回地面。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提出了以更安全的方式来储存二氧化碳:石化。科学家证明,当二氧化碳和水一起被注入地下的某种结构之中时,会与周围的岩石发生反应,生成的矿物质能够将二氧化碳隔绝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久。上周,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大型的气候报告,引发了对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捕捉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