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经济研究》2005,(5):93-94
国务院安委会于2月23日至3月lO日组织了21个检查组,对全国国有重点煤矿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共检查了20个省(区、市)的29个市(地)政府及有关部门、72家煤炭企业(含3家中央管理的煤炭企业),现场检查了149处矿井、102处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检查组对8处存在重大隐患的矿井和煤矿建设项目依法给予了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处罚。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炭工业》2005,(6):10-12
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最近,新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为我们解读了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煤矿一直是事故多发行业 ,尤其是乡镇煤矿 ,重大恶性事故频繁发生 ,损失惨重。据统计 ,近 1 5年来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占工矿企业事故总数的 60 % ,而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却占煤矿事故总数的 80 %。一次死亡 3人以上 (含 3人 )事故死亡人数又占煤矿事故总数的 3 0 %。这些事故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煤炭生产力 ,另一方面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对于每起事故 ,人们都会从不同侧面去分析发生原因 ,这是十分重要的 ,但能从本质上加以分析的情况却不多。笔者认为 ,造成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们在组织生产过程中违背…  相似文献   

4.
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关系到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关系到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煤矿机电事故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了减少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措施及其可行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直线上升。煤炭既是高效的燃料,也是化工原料,市场前景良好。但考虑煤矿工作环境复杂,且煤炭具有可燃性,需要做到隐患排查整改闭环管理。本文通过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提出事故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煤炭的需求很大,因此,国内煤矿采矿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尽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采矿技术和管理体系,煤矿的安全事故事件已逐年减少,但近几年出现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却让我们意识到,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上,我们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煤炭开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煤炭开采的安全管理问题对煤炭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煤炭是我国目前的主要能源,地下开采是目前人们取得煤炭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煤炭赋存条件的多变性、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地下灾害的多样性、煤矿装备水平的局限性以及煤矿职工素质的低下等特点,使得煤炭地下开采行业具有事故多发的特色。如何减少以至于杜绝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事故,一直是煤炭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一、煤矿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 所谓“事故”就是人们意料之外的损失或灾祸。那么,事故是怎样发生的呢?人们能不能意料到  相似文献   

8.
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同志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煤矿发生事故,究其原因有必然性,但事故的发生似乎又是偶然的。事故发生的机率与安全检查的次数没有多少关系,而且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上级有关部门刚刚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但煤矿事故总量仍居高不下,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六七千人左右,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以2005年为例,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1,比2004年的3.08略有下降,但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了11起,其中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了3起,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国有重点煤矿劳动力动态管理探讨松藻矿务局李北陵国有重点煤矿劳动力动态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走向市场自主经营所产生的利润最大化追求,驱使国有重点煤矿推行劳动力动态管理;激烈的煤炭市场争夺造成产销率大幅波动等经营状况的变化,迫使国有重点煤...  相似文献   

11.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确保通风安全,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在生产中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而保障煤矿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煤矿一定要做到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为原则,健全生产安全规章制度,提高通风事故防范措施和技术,同时做好煤矿的安全通风管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统计2012~2021年河南省的煤矿事故,从事故发生的数量、死亡人数、致灾因素、企业性质等各方面分析了煤矿事故的特点和灾害现状。同时,结合近几年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提出了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双重预防机制,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大采掘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加大重大灾害源头治理、超前治理力度,加强对煤矿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举措。  相似文献   

13.
冯红军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9):110+12-110,12
煤矿安全问题仍是制约煤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煤矿安全现状的几点建议,以促使我国煤矿安全形势好转。  相似文献   

14.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煤矿事故频发,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手段仍处于经验式的事后管理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煤矿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更高要求。研究开发科学、客观、动态、完善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改善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迅速扭转我国煤矿伤亡事故频发被动局面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农历正月初六,就在这个新春喜庆的日子里,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事故,214名矿工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这个呼唤力量与美丽的世界。回想起两年前的除夕之夜,就在离孙家湾煤矿不远处的艾友煤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井下720米深处,与矿工们一起吃饺子。温家宝情真意切地说:“煤矿工作最主要的是安全,要牢牢地把握住安全。”前不久,温总理在铜川时说:“要爱护每一个矿工,珍爱每一个矿工的生命,让大家平安下井,平安回家。”温家宝总理的嘱咐言犹在耳,国家安监局的通知耳提面命。可是,惊天矿难还是在连连发生,仅去年10月以来,已有郑煤集团、铜川矿务局两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相继发生重特大事故,分别死亡148人、166人。而今年孙家湾煤矿一次死亡214人,成为继196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矿难。面对如此频繁的煤矿事故,如此高的死亡人数,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煤矿事故成为中国的顽症?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的死穴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应急资本(又称“或有资本”)作为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ART)的解决方案之一,目前是一种崭新的风险融资工具。确切地讲,应急资本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保险风险证券化方式,而是一种融资工具,应急资本实现了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与其他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不同,应急资本不能起到平滑经营业绩的作用。应急资本主要是被用于在发生重大损失后,维持企业的运营,其目的是要避免因缺乏可支配资金而导致企业破产和对有关计划投资项目的威胁。应急资本解决了企业发生损失后对额外资本的需求问题,从而可以使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计划中的业务需求更加吻合,使企业的资本得到高效、优化投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地煤矿得到了较怏的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国家非常重视煤矿生产安全,但是煤矿事故仍然频频发生,2007年死亡人数为3786人,百万吨死亡率为1.485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煤炭开采行业是我国最大的高危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市场化,煤炭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煤矿伤亡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的形象。为什么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多年来会连续居高不下?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内在成因是什么?对此,比较流行的回答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是引发煤矿事故的主要成因。这与其说是指出了问题的原因,不如说仅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我们需要探究的正是:哪些因素使得煤矿放松安全…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煤矿会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导致煤矿干部职工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煤矿生产的经验,浅析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2年全国煤矿死亡人数比例为:国有重点煤矿占14.9%、国有地方煤矿占15.5%、乡镇煤矿占69.6%。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乡镇煤矿。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下决心整顿煤炭生产秩序,特别是乡镇煤矿安全问题,而后又明确提出关井压产,乡镇煤矿一律停产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