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绿叶熟”由青海省农科院采用“普拉涕芬”与“亚奎”杂交,经加代系选、抗性鉴测、生态型比较选育而成。春性早中熟,较“阿勃”早熟6—8天。适宜机械作业。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多熟制种植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多熟制种植的基本情况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是由长江淤泥冲积而成,土质偏沙,保水性差,地力瘠薄,历史上多以种植旱粮为主。该地区全年的光温资源属“二熟有余,三熟偏紧”。种植制度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为主,一年三熟、四熟为辅。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3.
臧知非 《中国农史》2003,22(2):35-37
吴简的“旱田”、“熟田”并不是就农民所租田地的质量状况而言,不是指“受旱和正常收获的田亩数”,也不是指“种植早地作物”和“水稻田”,而是国家征收地租的专门用语:旱田是低产田,熟田是高产田。国家分别制定统一的旱田、熟田的标准亩产量,确定两种统一的田租额,征之于民,用调节农户旱田、熟田数量的方式调节因租种不同质量土地的农户的田租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营管理》2023,(2):24-25
耒阳市推出“湾村明白人”治理模式,引导各湾村中爱家乡、热心肠、肯奉献的“明白人”发挥人熟、路熟、情况熟的优势,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解决基层党委政府“手长衣袖短”的短板,实现“小事不出湾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纠纷不上交”,汇聚乡村治理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江浙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这些民谣记录了中国千百年来“南粮北凋”的历史。而伴随着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北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北粮南运”的流通酝酿着变局。  相似文献   

6.
袁琳 《农家之友》2009,(1):57-57
2008年12月19日,全国(南方)两熟葡萄生产创新技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国的葡萄专家和生产能手汇聚一堂,共商“紫珍珠”产业的发展大计。广西一年两熟葡萄“钱”途无限,受到了全国瞩日。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考察“湖广熟、天下足”一谚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对清前期湖南、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这一时期湖广地区粮食生产水平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文章从“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下“粮仓”的变化历程,并从各地区对湖广粮食的依赖程度,从湖广粮食产量的具体指数,如单产量与总产量,以及湖广漕赋额数与江浙地区的比较等等,来阐析湖广已取代江浙,而且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对此也不能绝对地理解,须注意江西、四川等省的粮食产量也较可观,湖北有时也靠外省接济,同时,这也不意味着湖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浙。文章最后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省内与省外、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江宁县湖熟镇是南京板鸭的发源地。湖熟板鸭,驰名中外,明清时代就被列为贡品,曾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一等奖。湖熟板鸭的腌制技术,经过几年来的改进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皮白、肉嫩、香酥可口、油而不腻的独特风味。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南京市政府把湖熟板鸭列为全市“十龙”之首,要求通过板鸭生产一条龙,开拓一条符合湖熟实际的经济振兴之路。1985年初,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转化”入手 达县地区有耕地837.29万亩,其中水田475.52万亩,旱地361.77万亩。耕地综合利用仅处于初期性的开发阶段。目前耕地利用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两低一差”:一是复种指数低。从自然资源条件看,该区89%的耕地适宜于一年二熟,其中60%以上适宜一年三熟或多熟。但是,到1984年,全区复种指数才达到198.9%,近十年来种植指数基  相似文献   

10.
自80年代以来。南汇县农业在探索“粮经型”、“多熟制”、“种养加”相结合等农业发展新路的实践中,逐步悟出了一个道理:上海郊区农业在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营体制下,要发展“高、优、高”农  相似文献   

11.
对走马楼吴简“二年常限”田的含义,已有解读可分为租佃年限说、嘉禾二年说及“二年一垦”说。根据简文和传世文献考辨,嘉禾二年说或“二年一垦”说均难以成立,“二年”当为租佃年限。“二年常限”田就是在嘉禾四、五年间按固定的数额或标准缴纳米、钱和布的国有土地。其中“旱田”可定义为因缺乏灌溉等条件被人为划定的低产田,而“熟田”可定义为因具备一定的灌溉等条件被人为划定的高产田。在熟田中又有租田与税田之分,租田每亩纳米0.585斛,或0.586斛,税田每亩纳米1.2斛,并有着多样化的耕种者身份。这表明“二年常限”田是国有土地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孙吴加强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2.
滁县地区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土地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丘陵占64.9%,山区占23.7%,圩区占5.5%,平原占3.5%,湖泊占2.4%。该区五十年代的耕作制度是麦稻两熟,粮食为主,经济作物甚少。六十年代稻谷减少,豆杂增加,基本属“麦杂型”的耕作制度。七十年代提出了“一麦加‘三早”的战略方针,实行四稻混栽的“多稻型”耕作制度。1979年以后,初步形成了以麦稻、油稻两熟为主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3.
金山区的种瓜状元,就是漕泾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农艺师蔡金龙。 寻觅“瓜门” 今年50出头的蔡金龙,出身在漕泾镇护塘村,瘦瘦的身材,干农业生活却做一行钻一行,样样做得像模像样。20世纪80年代初,老蔡担任生产队长,他搞大麦种子繁殖,追求粮食高产,使护塘七队成了村里的样板队。1985年,为了把“一年三熟”改为“二熟”,蔡金龙每天认真记录天气情况和水稻生长情况的各种数据,并与书本资料进行比照,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人们都反复强调,蔬菜生吃有益健康。其理由容易理解:生吃蔬菜不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还能最好地保存其中的活性物质。然而,熟吃蔬菜是否就完全不可取呢?其实,只要烹调合理,熟吃蔬菜也有其益处,未必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营养素“全军覆没”,甚至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一、江苏双季稻的始期问题历史上对江苏双季稻的起始,说法不一,如清朝林则徐、李彦章、程瑶田等,据左思《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认为江苏双季稻最初种植于三国东吴。有的据山谦之《南徐州记》“民种稻则溉热水,一年再熟”,称最早记之于南北朝的宋。笔者研究,在无其它资料能够证实上述说法之前,最好还是暂定起始于唐比较稳妥;即使是唐,江苏双季稻的种  相似文献   

16.
谈到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甚至全国的米粮问题时,不少论者常用“湖广熟,天下足”之谚作为佐证。只是对于这一谚语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条件,却很少有过专门的论述。就今所见,“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至迟在明代前期已经流传。考察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特别是这一地区及长江沿线米粮的生产、运销情况以后,就不难发现“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包含或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是多么丰富;进一步将此谚语与宋代流传的“苏湖熟(或作苏常熟),天下足”之谚加以比较,更可知基于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差异之上,两谚语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简单地将二者相提并论,或者说在米粮问题上,明清时期的湖广取代了宋代东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都是不尽妥当的。有清一代,长江沿线米粮流通的趋势是;范围愈益扩大;各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供求关系趋向紧张;无论整体或局部的粮食价格都在上升。它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诸如人口增长、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各地乡、镇换届选举中,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新人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思想观念、谋政方略、工作方法等等,无不体现出新时期的特征。 乡镇工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讲政治之外,还应该讲科技、讲教育。“科教兴国”是强国富民大政方略,因此,当好一个“乡官”、“镇官”,首先要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上下功夫,尽快熟  相似文献   

18.
岳优“9113”系三系杂交中熟晚籼组合,2004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实现杂交水稻育种重大突破,“两优二八七”成功解决了熟期、产量、米质、抗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水稻主产区试种示范获得成功。7月11日,记者在湖北省监利县召开的“两优287”现场观摩暨产业化研讨会上获悉,湖北去年选育成功的国家一级优质早稻杂交新品种“两优  相似文献   

20.
放油的最佳时间:“热锅凉油”——先将锅烧热再倒油,然后再放入主、辅料。这样炒出的菜不仅味道鲜美爽口,而且不易粘锅、焦糊 放盐的最佳时间:在菜熟至八成时放盐,不仅可少用盐而使菜的咸淡适中。而且还可避免过早放盐导致菜中汤水过多、不易快熟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