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商引岸作为清代盐专卖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清初朝廷为维系稳定的财政收入而确立的管理商人行盐的制度。从具体运作看,专商引岸在清代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引岸世袭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这充分反映出清代财政制度是要综合考虑税收和市场等要素并予以调适的。清前期,长芦盐区的引岸经营以盐商认办为主,欠课商人易被参退,参商引岸继续招募殷商接办,但晚清以降则转向采用租办方式来经营引岸。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窝价不断叠加和盐商资金链来源问题。盐商接办参商引岸,除缴窝价外,需同时认交附带在引岸上的各种款项。清前期盐商尚能通过借贷内帑维持经营,晚清时期,商力疲乏,尤其是内务府等官帑的收撤,使得招商承办变得不切实际,以更少成本进行引岸经营权转移的租办便成为主要方式,并得到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2.
王海峰,明末山西蒲州大盐商。王协,清初山西太平大盐商。明末清初年间,山西晋商中以盐致富的大盐商很多,他们之所以在盐业经营中能大显身手,足智多谋、审时度势的经营战略,是他们至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3.
雍正五年(1727),时任浙江巡抚兼管盐政的李卫提出在两浙盐区发帑收盐,即用官帑将灶户多产的余盐尽数收买,再发给提标营武弁经理或售与帑商行销。此法先在松江府实行,后陆续扩展到温州、台州、定海等地,是为帑盐制。帑盐制开办伊始所用的收盐帑本,是两浙实行火耗归公后留存在地方的盐臣笔帖士项下的8万两公项银。李卫等地方官员将这笔耗羡归公后透明化了的经费投资到盐业领域,利用帑盐制的多种运作方式获取利润。这些帑盐盈余银后被用作政府机构的运营公费和地方工程的建设款项。到了乾隆年间,大量盈余银被提解到中央户部银库,为帑盐制的式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胡万安,明末微州大盐商。 胡万安本来不是盐商,一直与其父亲在荆、湘、川、黔一带经营木材生意,但通过木材生意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后,就想把生意做大,而当时,最能赚钱的行业就是盐业,因为盐业是专卖行业,一旦取得专卖权,就能很快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在明朝成化年间,他来到了扬州城从事盐业经营,并很快就成为了扬州盐商中的富翁大贾。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中期,山西解盐的生产方式是直接入池捞采漫生盐,隆庆年间的大水致使各方不得不开始探索治畦浇晒的办法。由于部分解盐是在缺乏硝板的小池边进行浇晒,且当时的晒盐技术未能除去味苦的杂质,故不受市场欢迎,从而导致河东运司遭受割地减课的打击。在此背景下,盐运司开始让盐商参与晒盐的生产。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负责捞盐的盐丁大量逃亡,盐运司推行"畦归商种"制,由盐商雇佣专业的技术工人来从事解盐生产,这为分段浇晒新技术的采用与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崛起于明中叶,大盛于清代的徽商,足迹遍及全国城乡,所业也很杂,诸如盐、茶、木、典、粮、瓷,乃至小商小贩、医卜星相,无所不营。本文范围只及于经营两淮盐业的徽商,是因为徽商中以盐商的实力最强,而两淮盐政区不仅是全国九个盐政区中产量最丰、行销地区最广的一个,也是徽商最集中的地区,对这一部分徽商的应得、实得利润进行一些估算,并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时期,为了改变官榷法和引盐法的实施效果,范祥为陕西设计出"钞盐法"制度。前人多因袭旧说,认为此法促进了盐业的市场化,对其评价较高。实际上,钞盐法通过规定见钱买钞、盐钞价格和发钞数额,将盐法制度完全置于朝廷管控之下,断绝地方官府和商人议价或变通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反而降低了盐业的市场化程度。该政策管控过严,难以契合地方需求,终因无法杜绝实物入中、解盐滞销、发钞量扩大等而遭遇挫折。这反映出钞盐法的设计和实际运作之间有巨大差异,故应对其予以更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叙永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面与泸州市古蔺县、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西面与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北面与泸州市纳溪区等地毗邻。当年,叙永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贸的空前集散,成为响当当的川盐"四大口岸"之一,号称"永岸"。川盐销往云南、贵州即从此出发,于是各地的盐商云集于此。时光荏苒,虽然城中盐号密布、盐商云集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在县城的盐店街上,却保留下了一座雅丽宏大的盐业历史建筑——春秋祠。当年,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自贡修  相似文献   

9.
青海银湖制盐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柯柯盐厂重组而成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加之多年来技改投入严重不足,原厂盐业经营上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新公司组建以后,在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指导下,不断创新管理,完善机制,降本增效,两年多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银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新路子,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盐业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盐业史则是中国盐史文化中的厚重部分。现试图证明泰州盐文化地位,挖掘泰州盐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泰州盐文化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1.
周海川  王宇波  孟祥海 《改革与战略》2010,26(2):126-128,173
湖北省盐矿资源丰富,盐化工曾在较长时期内为其支柱产业,但目前面临着采盐企业效益下滑、资源利用效率低、盐化工产业链短、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通过对比湖北和国内主要省份盐业市场和盐化工的发展情况,分析影响湖北盐业发展的因素以及盐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结果表明:湖北盐化工产业基础较好,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盐化工产业可支撑湖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两淮盐务中,由“世业”根窝、“年窝”朱单组成的引窝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围绕其交易、炒作、质押,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其中,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预纳纸朱”、颁“朱单式”与“滚总成纲”等改革后,成为可通过引行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是故,引窝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与炒作主要围绕朱单来展开。引窝价值涨落虽受产盐数量及官方政策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口岸行盐之畅滞,销盐最多的湖广口岸由此成为该资本市场的重心。引窝也可用于抵押借款,乾隆间即有专门针对运商放贷的“■商”,至嘉道间1/2乃至3/4的运商依靠“借■”来行盐。盐官并未意识到根窝、朱单的融资功能,只是为减轻运商的成本与治理滞岸而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政策,这反而加重了运商的成本,加速了两淮纲法的崩坏。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交引"和"茶引"是不同茶叶制度下的产物,却常常被人们误认为同一事物。茶叶"交引"主要盛行于北宋前期,政府直接控制茶叶的生产与批发,"交引"作为取货凭证的"交钞"转变成有利可图的有价证券。北宋末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直接参与茶叶生产与批发的"实物禁榷制",改为通过专卖税方式间接控制市场的"茶叶专卖税制"。"茶引"由"长引",也就是发给商人的贩运凭证,变成收取茶叶专卖税的凭证。本文试图从宋代茶叶制度入手,对茶叶"交引"和"茶引"的来源、含义以及性质变化作一考察,从历史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清代食盐专卖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封建专卖,即国家基于财政目的,对某些社会商品的经营垄断,它是封建小商品经济与专制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清代盐业经营废除“官煎煮之法”,“凡直省沿海及有池井之地,听民辟地为场,置灶开畦,为盐而售之商”。随着食盐消费量的增长,清政府日益加强盐业流通领域的控制。盐务之“枢纽在转运,归墟在岸销”。其专卖之具体实施,仍然借助于传统的引岸运贩模式,采取专卖经营特权与市场分割垄断结合的流通体制。引岸法有利于政  相似文献   

15.
清代云南铜矿"底本银"制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云南巡抚刘藻奏请实行。实行之初仅限于汤丹、大水、碌碌三矿。政府根据各厂的生产规模,预先借给各厂一个季度生产所需银两。乾隆三十六年,清政府将"底本银"制度扩大到云南各铜厂,预借"底本银"数量由原来的一季度减少为二个月,所借"底本银"按40个月扣收还清。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中期,山西解盐的生产方式是直接入池捞采漫生盐,隆庆年间的大水致使各方不得不开始探索治畦浇晒的办法。由于部分解盐是在缺乏硝板的小池边进行浇晒,且当时的晒盐技术未能除去味苦的杂质,故不受市场欢迎,从而导致河东运司遭受割地减课的打击。在此背景下,盐运司开始让盐商参与晒盐的生产。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负责捞盐的盐丁大量逃亡,盐运司推行"畦归商种"制,由盐商雇佣专业的技术工人来从事解盐生产,这为分段浇晒新技术的采用与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四川井盐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见于文字记载的即达两千年以上。在清代以前,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井灶,基本上掌握在封建官府手里,如明代即系“官掌井”,“灶皆官置”;其生产经营也是由官“募壮丁,煮盐办课”。“大率自秦汉以来,始则夺灶户之利而官煮之,继则夺商贾之利而官自卖之;行引以后至并引,亦官自卖焉”。官府严格的控制着生产和流通过程,使得四川井盐业生产长时期来得不到顺利发展。入清以后,四川井盐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废除了以往官府对井盐业的直  相似文献   

18.
张汝 《特区经济》2008,(3):283-285
在犍乐地区,随犍乐盐业的发展,场商出资大办教育,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大量"煤进盐出",催生了龙舟会和桥牌,促进了体育和娱乐文化的发展;场商大兴寺庙宫观,崇道礼佛,促进了寺庙文化的发展;悠久的盐业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因海势东迁,明清两淮盐场不断有"移亭就卤",成为淮盐发展变迁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海盐产区的典型特征。表面上看,海岸东迁不利于淮盐生产,但淮盐正是通过"移亭就卤"的方式很好地适应了苏北海岸带环境变化,迎来长期繁盛发展。这种独特的盐作生态,存在了数百年。海涂淤进,草卤分离,煎盐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决定了筅置亭场的方式与过程。"移亭就卤"是盐作生产对荡草、土卤、咸潮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社会经济状况。清末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移亭就卤"的积极性,亭场移筅为难,以至走向衰亡,淮南盐业遂衰。  相似文献   

20.
宋仁宗时期,为了改变官榷法和引盐法的实施效果,范祥为陕西设计出"钞盐法"制度。前人多因袭旧说,认为此法促进了盐业的市场化,对其评价较高。实际上,钞盐法通过规定见钱买钞、盐钞价格和发钞数额,将盐法制度完全置于朝廷管控之下,断绝地方官府和商人议价或变通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反而降低了盐业的市场化程度。该政策管控过严,难以契合地方需求,终因无法杜绝实物入中、解盐滞销、发钞量扩大等而遭遇挫折。这反映出钞盐法的设计和实际运作之间有巨大差异,故应对其予以更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