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予静 《魅力中国》2011,(11):166-167
传统的文学观念给给我们的文本解读预设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作品、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政治态度、立场——寻找作品、文本的原意。而当代哲学解释学为我们的文本解读开启了新的视野:作品、文本的意义只有在理解中才产生意义,也即是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的融合而产生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视域融合的概念、特征,来讨论视域融合下文本解读的意义,并探寻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吴丽 《魅力中国》2008,(2):99-9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就教师而言,他们解读文本,是为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体验引导学生的解读,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学生而言,他们解读文本,是为了感悟文本内涵,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文本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教益。因此可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路翎文本的语言特征着手研究路翎艺术不足之处的成因。路翎的语言存在着悖论——语言的成功之源同时也是失败之源.从文本技巧的背后探究作者创作的心理流程及动因,路翎的作品之所以像内心独白就是因为作者“太爱自己”,处于“全有我”状态。狂暴喧嚣的激情带来美学上的灾难。在感受方位、表现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自我重复”。作者未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思维;非间离;无空白.  相似文献   

4.
马伟华 《魅力中国》2010,(15):123-12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抓住文本内容;抓住文本语言:抓住文本主旨;抓住人物形象和补充文本“空白”,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秋水》出发论述了文本意义及作者的创作意义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出的意义是有“分裂”的。其中读者阅读时生成的意义是多义的,是在读者先在经验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它表现在形象、情感和思想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郭家良 《魅力中国》2013,(29):123-123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豪约翰·歌德的代表作,文章主人公“维特”的人生悲剧令人感慨,其背后也打下了时代和作者的烙印。本文从文本精读八手,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通过分析维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分析维特命运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现实原因和时代背景,体会小说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符生波 《魅力中国》2010,(9X):40-40
<正>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忽视了阅读主体的多样性,强调千人一面,理解的统一性;现在,我们关注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对文本的阅读强调开放性。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情感既是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潘林章 《魅力中国》2010,(1):121-121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相似文献   

9.
张亚红 《魅力中国》2014,(2):133-133
中小学语文阅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细读,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细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0.
石佩芝 《理论观察》2010,(4):124-125
文学语言中的“对话性”不同于“对话”本身,本文通过研究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等的联系,揭示“对话性”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内在交流中所具有的深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牛刚 《魅力中国》2014,(23):400-400
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之一,不管是早期的“旧材料作文”,还是当下的“新材料作文”,其实质没有任何变化:它们都是“命意作文”。所谓“命意”,就是规定作文的主题、立意。不管你的标题是什么,也不管你采用何种文体,其主题、立意必须来自所给的材料中,否则就是“跑题”。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资源,探求高效率的文本阅读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文本研读能力和文本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慧琴 《魅力中国》2011,(18):207-207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做读书笔记。学生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匾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精粹。在学生充分地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之对话,从而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丁凤琴 《魅力中国》2010,(2):109-109
前段时间参加了大市组织的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有幸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赛课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可见文本解读在  相似文献   

15.
两年"阳光师训"的直接参与,尤其是几节观摩课的准备与执行,让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文本与拓展有了新的看法: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维就  相似文献   

16.
陈葆清 《魅力中国》2014,(11):153-153
本文从设置有效问题的角度,结合一堂英语阅读优质课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如何让文本解读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名作.自出版以来,文学界、评论界对其评论从未间断过,同时它也是一部广受大众读者青睐的佳作.本文运用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试图从小说作为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写作结果来阐述这部小说能在小说作者死后,仍然魅力无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谢代琼 《魅力中国》2013,(29):134-135
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它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奎志 《理论观察》2008,(6):125-126
所谓体验批评是指在批评过程中批评家要像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一样,全身心地去体验和感受文本,通过对文本感受和体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并传达作品的内涵。体验批评认为,只有对文学文本有了深切体验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那种不是来自对作品的阅读、感受的批评,都不属于体验批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作品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