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儒 《经济论坛》2009,(15):94-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在不断完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对曲阳石雕个案的分析发现,产业发展初级化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通过个案调查,探讨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资本的属性,是创造区域竞争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遗产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文化积淀,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和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符号与旗帜.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对于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资本的积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和扩大就业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行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应加大对孝文化和孝文化产业化的路径研究,研究和开发适应老年需要的各种辅助用品和保健用品,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对孝文化产品的品牌开发,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开发孝文化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持,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以广灵剪纸产业为例,从县域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物质宝库中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上的文化营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职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三方面阐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切实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法的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历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人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国际人权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环境法基础。行政保护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存来讲不可或缺,但是仅给予行政保护并不能最大化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行政保护与法律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加大,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程度和规模都有待提高。如果要加快其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扶持。比如,制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延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以政策扶优为宗旨,构筑产业发展支持体系;打造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提高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的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利用焦点访谈法,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保护与传承并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存在总量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文章认为社会资金是保护资金的重要补充,提出民间直接投资项目保护、社会资金进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博物馆,和采取志愿者形式吸引社会资源的举措,在社会资金的管理上,应以基金会或项目形式企业化运作,并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作为综合类高校更应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综合类高校一方面需要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摸索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乔艳 《时代经贸》2011,(4):21-22
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存在总量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文章认为社会资金是保护资金的重要补充,提出民闻直接投资项目保护、社会资金进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博物馆,和采取志愿者形式吸引社会资源的举措,在社会资金的管理上,应以基金会或项目形式企业化运作,并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台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上还不够深入有效。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台州应积极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求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民族社区承载着少数民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消费符号"、能满足人们追求原真性诉求和扮演着乡村"理想风景画"核心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用性;改变了产业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时间保障;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精细化、高水平化发展;加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想象力、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思维方式等,体现了一个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惊人的的生命力.西藏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有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情况.了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价值.对拉萨市尼木县藏香在保护、开发当中的困难、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丁烨  叶惠梦珊 《经济师》2022,(9):123-12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面貌的象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保护状态仍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中竹编”为例,探讨扬中竹编如今的保护政策的不足,同时通过比较借鉴国际非遗保护政策的优秀先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妍  朱启才 《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23-225,23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国的重要文化财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各国都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