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共领域、政府失灵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政府财政支持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证明,慈善组织的现实作用更是为政府财政支持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国慈善组织遭遇公信力资本先天不足、治理问题、生存困境和发展“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失灵。克服和缓解这些的“失灵”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国外的“二维”政府支出安排对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曾起到关键作用,但将之移植于中国,就需要考虑移植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修改。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参与式”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偏离了向贫困人口直接授权的实质而流于形式.慈善组织是政府扶贫工作在贫困村、贫困户层面理想的代理机构,但慈善资金的缺乏和不稳定限制了其服务内容和数量.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村级扶贫服务是将二者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化解“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形式化困境的最优方案,且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作,只有在购买内容、购买程序等方面规范化、制度化并长期坚持才能体现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政府支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诠释,并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政府应构建包括舆论宣传与教育培训、财政税收、资金融通和社会化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对待特别是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造成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本文结合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找出改善的切入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动态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对中国1985~ 2011年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动态关系进行探索.结果显示:政府公共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均衡,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长期内其负面效应显著.因此,持续发挥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抑制作用的关键在于避免将政府公共支出投放到扩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前,许多有关公共支出的研究均是默认公共支出的规模是膨胀的。对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检验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规模膨胀的"存在性"。基于经典的理论模型和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认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支出规模扩张。具体到各省级政府,绝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支出规模是膨胀的,而且中西部地区的膨胀程度要高于东部地区。最后,面对日益膨胀的地方公共支出规模,本文提出了控制地方支出规模的初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改善并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循证管理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定位和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新思路。立足于现实发展诉求,文章阐明了循证管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适切性及其实施的过程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其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深陷发展危机的慈善组织有效营建并切实巩固公信力,探寻新的方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府履行其公共职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支出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研究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合理界定政府规模,合理安排公共支出的内部结构以及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监管是降低公共支出成本、提高公共支出收益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公益慈善组织因其在扶危济困、救灾救助、养老助残、扶贫救济、公益资助、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而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建设、活动品牌特色建设、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能力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等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总体发展仍然滞后,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健全、治理体系不完善、队伍建设不足、公信力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因此,进一步加快公益慈善立法步伐、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公益慈善资源配置、完善公益慈善监管体系、推进公益慈善文化建设、强化公益慈善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培育与发展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慈善促进法》正在加紧起草之中。在慈善组织取得主体资格条件、法律法规衔接问题、慈善信托等方面,借鉴国外慈善组织的法律建设和实践管理经验,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以期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有序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使人们开始关注慈善捐助活动,也开始关注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组织其本质特征是公益性和社会性,国外法律通常将慈善组织定位为财团法人或者将其置于信托制度的体系之下,而我国民法只规定了社团法人,一些零星的关于慈善活动的法规也未对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要准确界定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完善法人制度,增加财团法人的相关规定。其次,应该严格区分慈善组织与行政机构、慈善组织与慈善组织中的自然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凸现出来;财政农业支出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率边界也使新世纪的扶贫工作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减贫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当前农村减贫中不同农村财政支出的合理区间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消费跨期最优化框架,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中国数据的分析表明: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内,政府支出将完全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而支出政策不宜用于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当前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及利他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框架、存在动因及理论体系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服务性、互益性的非企业、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实体。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系统结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拓展公共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方式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政府一方面把非营利组织看作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对其发展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又将其纳入实现社会公共使命的体系而成为伙伴关系,因而两者的关系具有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认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6.
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会产生挤入效应。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基于1995—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而言,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从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构来看,东部地区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政府消费支出次之,政府投资支出的挤入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地处江南的嘉兴府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变迁加剧,催生了众多的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呈现了数量激增、内涵拓展、主体多元、地域延伸、兼具传统与近代两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提供公共物品,但公共物品却并非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直接供给公共物品面临诸多困境,如政府的经济人特征、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由个人效用函数得出社会的福利函数及政府自身低效率等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生产缺乏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及多重代理特征决定其效率低下难以克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取代早期的行政系统有其必然性,但由此而建立的官僚制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张却存在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风险,而且公共部门并没有一种机制可以自发地防范和化解这种风险。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塑造企业化的政府对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启示我们对政府的性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