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政策模型,第一次将资本流动纳入凯恩斯的IS—LM框架,并从政策角度探讨了使经济达到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M—F模型描述了开放经济下,达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三种均衡的条件以及当外生变量发生变动对三种均衡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经济的宏观环境逐渐符合M—F模型的假设前提,下面笔者将采用该模型来分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曾繁英 《经济师》2001,(5):120-120,128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一年 )对外经济交往的全部纪录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 ,借助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们除可发现过去一段时间对外经济交往的结果外 ,也为制定未来对外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率、预算开支来调节经济的政策。按税率、预算开支的水平和变动情况 ,西方经济学中分为扩张的财政政策、适度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国际收支状况有密切联系。通常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持续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 ,国际收支发生持续顺差时选择的财政政策 ,国际收支…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并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实证角度剖析了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冲击,以及引起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使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得不内外兼顾。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外经济部门对于宏观平衡的影响力明显增大,这就迫使我们在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上,在注重内部平衡的同时,不得不越来越注重外部平衡。对外经济目标可以分为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两个方面。首先,在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外部平衡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卢静 《现代财经》2007,27(1):29-31
从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关系入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和货币供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开放经济对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框架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现状及国际比较,分析了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冲击路径。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变动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结构、货币内生性及“三元悖论”等渠道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一步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使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丁骋骋 《财经科学》2006,(11):69-75
财政政策影响国际收支存在三个微观机制,即产出-吸收效应,储蓄-投资效应以及汇率效应.这本来是一国当局为实现内部均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对外部均衡产生的一个被动结果.但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而言,一旦掌握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当局完全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完善和协调运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完善和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问题。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备由最终调节目标、中间目标和政策手段构成。(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确定和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最终调节目标是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要通过财政直接分配和间接调节,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效用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物品、外部效…  相似文献   

9.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调控货币供应量变动、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主要手段。而国家信用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部。如何构造和调节这个结合部,是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一般而言,各国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有4个,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前三个是对内部的经济目标,国际收支均衡是对外部的目标。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对本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国际经济学家非常关注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并且提出了种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和学说。本文对国际收支平衡及其调节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城 《现代财经》2000,20(7):26-28
一国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在开放经济下,这种货币政策制定者与调节对象的对局又引申到一国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国际游资之间的博弈。本文就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确定货币供给和维持本国汇率上所进行的博弈分析进行概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2008,(1):14-14
防止通货膨胀 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调节作用,还要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位置。本文将总供给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关系放到一个开放经济中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开放经济中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总供给曲线的影响,进而对该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效果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两难冲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并结合总供给和三元悖论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最后认为中国当前在高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适合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我国财政理论及其框架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调节体系中的政策走向和作用,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应对来自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刘青刘美清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国家只能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地调节...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需协调运行才能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为此,应强化财政调控力度;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各自侧重点;搞好国有企业,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寻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这些措施对调节我国经济的平衡和健康运行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柱斌 《经济论坛》2006,(14):44-47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当局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一、相关文献综述托宾(Tobin,1969)认为在存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的变动而改变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而使资产发生明显替代,最终导致投资及收入的变化。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Franco1971)认为消费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变量,因此,研究来自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发显得重要.本文通过Granger影响关系、VAR模型的冲击反应和误差方差分解方法证实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引致通货膨胀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继而揭示了外部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中常用的两大手段.它们合理的协调配合对于调节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二者协调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两者搭配效果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