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上限放开,城乡信用社上浮幅度上限提高到2.3倍,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有利于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提高金融机构贷款自主定价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29日,我国实行了人民币利率"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张家界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实际,在实践中探索、规范了贷款定价行为,特别是张家界武陵源区信用社率先开发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的成功运用,是对放开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的最好实践。本文拟通过对张家界市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贷款定价行为的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已有大部分农信社达到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承受力,全面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是现实所需。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家》2010,(10):153-157
2005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将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地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促使其综合贷款风险、成本等因素进行差别定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贷款利率放开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现状人手,分析了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取向、影响及其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只对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利率在实现市场化之后,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生变量,利率风险将逐步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源于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的变迁,是中国“入世”后,经济金融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开始.到2004年放开商业银行贷款浮动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新的利率框架下,商业银行已经由利率管制下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本文以对32家中外金融机构和16家典型企业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这一重大政策的效应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利率的管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上限放开,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上限提高到2.3,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支持地方“三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大力组织存款,积极发放各类贷款,并利用利率杠杆,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原则及方法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人民银行将…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29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新阶段。为调查了解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影响,近期人行成都分行组织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和典型企业问卷调查方式。有关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从1996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2004年1月1日再次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0月29日全面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  相似文献   

11.
《南方金融》2005,(12):59-62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本文以对32家中外金融机构和16家典型企业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这一重大政策的效应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随机选取的广西区26家县级农信社为样本,对其利率定价管理体系、内控机制及定价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分类,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量了农信社系统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及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对农信社利率定价的影响.据此,本文总结了广西区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反映该项政策出台一年来的政策效应,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组织了一次关于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对金融机构和企业影响的专题调查。该调查的范围包括吉林省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和100户企业。  相似文献   

14.
唐壑 《西南金融》2007,(2):44-45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最高利率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定价由信用社自主决定。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成为一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对乐山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放开上限,管住下限"的管理目标,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如何有效地合理实施贷款利率定价值得关注。本文通过调查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房巍 《现代金融》2006,(4):30-31
到2004年10月,我国基本上放开了贷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200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提出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  相似文献   

17.
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上限,同时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了上限管理,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3]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经由国家完全控制确定开始向市场化过渡,农村信用社具备了自己的利率定价权,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资金成本、贷款主体等因素确定本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全部放开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体制、竞争、经营等多因素挤压,资金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尚处于一种迷茫认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实际情况,研究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技巧,合理进行贷款定价,对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的要求,人民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要在今年上半年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模型,为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准备条件。最近,我们对大兴安岭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地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研究其贷款利率定价存在的问题,推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李培芳  徐金才 《浙江金融》2005,(9):54-55,30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可达基准利率的2.3倍,在政策上为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创造了条件,但实际上基层商业银行由于受市场博弈各方的牵制,银行间贷款同质性严重,贷款利率的价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市场化利率定价的制度准备,其贷款定价机制面临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其在贷款定价机制建设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无疑必将首先经受利率市场化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