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企业参与竞争的焦点已从商品数量、质量、服务的竞争,逐步进入企业形象的竞争,突出从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展开高层次、体现综合实力的竞争。CIS涵盖了企业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及企业形象力等诸多要素,企业积极导入CIS战略,通过理念识别系统,在观念上革故鼎新;通过行为识别系统,展示企业风采;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突现企业形象,进而让企业塑造的形象立于公众心中。  相似文献   

2.
企业形象,简称CI,它是指企业产品、服务、公共关系和经营作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总的印象,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基本上分为三大部分,即,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者相互推衍,带动企业经营发展的脚步,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壹 CIS是什么?在国际上它有三种解释,一是企业统一形象设计(Design Coordination & Corporate Image),二是企业形象战略(Corporate Image Strategy),三是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ra)。经美国“视觉型”CIS和日本“文化型”CIS后传入我国的CIS,是经改造升华而成的中国式的“自律型”CIS,它由理念系统(Mind Identity)、行为系统(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系统(vissual Identity)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构成。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三者是构成CIS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理念系统是基础,行为系统是主体,视觉系统是桥梁。  相似文献   

4.
文化理念是企业的“魂”,员工行为是企业的“脸”,一个受人尊敬的公司应该秀外惠中,气质形象俱佳。员工行为是外界判断企业优劣的标尺,一言一行构成了外界对企业品牌形象的直观印象。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自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员工行为禁令”,10年中,通过不断引导动员、制定规范、培训宣贯、实施督导、固化提升,实现了员工行为规范螺旋式提升,将BI(行为识别)标准成功融入员工行为习惯,美化了企业形象,提升了队伍素质,助推了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5.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经营之要,理念先行。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思想。企业的成功发展要以正确的经营思想为基础,企业形象的塑造也必须以正确的经营思想为指导,它是企业形象的指南。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有效的高层竞争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效果。 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羽毛,企美在形象。经营理念不仅是一种企业文化,而且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一个企…  相似文献   

6.
景素奇 《企业文化》2005,(10):19-21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被市场接受和认知,关键是它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企业形象。从企业文化操作的角度看,主要是企业的CI(企业识别系统)。CI共分三个层面,即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理念识别(MI)。如果说视觉识别(VI)是外在的表,那么理念识别(MI)则是内在的质。一个文质兼备的人,他的言行(行为识别)肯定是彬彬有礼的。  相似文献   

7.
民用飞机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文章结合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实践,从企业价值理念、企业视觉形象、企业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为加强民用飞机产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企业形象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对面”的看得见的形象,即“显在”的企业形象如“微笑服务”,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另一类则是“背靠背”的虽看不见但却能使人感觉到的形象,即“潜在”企业形象。“潜在”企业形象,也可称之为“幕后形象”.譬如,接到顾客来的电话,顾客听到的是一种不友好、不礼貌的声音,顾客会怎么想?再如收到顾客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的来信,怎么处理,是认真对待,妥善解决,给顾客一个满意的答复,还是不予理睬,久拖不决?凡此种种,都关系企业的“潜在”形象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企业的“潜在”…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否则便会影响家庭的声誉和形象。企业也同于家庭,如果过多地在公众面前暴露缺陷和弱点,难免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很多企业或虚张声势、或守口如瓶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家丑”。但也有的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们不但不掩饰“家丑”,反而将其加以宣扬,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CI”战略“企业形象战略”的国际通用简缩用语,就是“CIS”,也可简称“CI”,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这是一个包括企业经营观念(MI)、企业活动规范(BI)和视觉传达设计(VI)在内的整体企业识别系统。“CI”以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最...  相似文献   

11.
企业形象实质上是广大消费者与公众对企业实态所持的看法和评价。而CI战略的导入就是为了全面提升企业实态,并通过系统化的传播系统将有关的形象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消费者与公众。由于内外部营销环境的差异,各国和各企业所采取的CI模式也各不相同。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基本模式:视觉识别模式(美国)、理念识别模式(日本)和综合型模式(中国台  相似文献   

12.
企业识别"CI"它作为一种企业形象的战略理论最早诞生于欧美,后在日本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二、三年我国许多企业导入CI,大有形成"CI"热的趋势。"CI"作为一个系统"CIS"、包括视觉识别(VI)、行动识别(BI)与理论识别(MI)三个方面,其总体目标就是要把企业自我认同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信息化的方式传达给社会公众,从而在企业内外突出表现出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鲜明个性。"CI"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技法要使它获得成功;企业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整体形象的重要性。企业形象实际上就是企业实态在市场上的反映。以往这  相似文献   

13.
小辞典     
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译称企业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统一战略”MI——MindIdentity,理念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VI——VisualIndentity,视觉识别小辞典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许多企业都引入了CIS系统,即企业将其理念(MI)、行为(BI)、视觉(VI)、听觉(AI)形象及一切公众可感受的形象实行的统一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许多企业都引入了CIS系统,即企业将其理念(MI)、行为(BI)、视觉(VI)、听觉(AI)形象及一切公众可感受的形象实行的统一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晓朱 《企业文化》2009,(10):67-68
企业花大价钱找明星当自己的企业形象代言人,当明星形象出现意外时,企业形象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所以,有时候“总裁营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益广告是广告的一种形式,它以宣传社会人文精神、树立文明观念、推广科学生活方式为主题,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体性评价和综合反映,是企业的外观现象和内在本质,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一个企业形象好与不好,取决于公众的看法和意见,公众是企业形象的裁判和评价者。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要赢得公众的好感与忠诚,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公益广告如何与企业形象联系在一起呢?请看以下一些事实:九十年代初孔府家酒出资十万元与CCTV合作制作了十条公益广告,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大趋势下,各种颇具企业文化底蕴的企业经营战略日益发展,不断创新,其中,有两种经营战略风靡世界,大行其道,引入瞩目,这就是CIS战略和CSI战略。CIS战略,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形象战略”的国际通用减缩用语,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分构成,MI包含着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审美意识和企业个性等,是企业文化的浓缩,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素质的市场定位,是CIS的灵魂;BI是行为活动的动态形成,包括对内的行为规范与规则(公司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经营行为、服务态度、作…  相似文献   

19.
CI是英文词组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直译为企业特征或企业形象。指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的关键是以企业的定位或企业的经营理念为核心,对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关系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以视觉性和音响性为手段的宣传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统一性的处理。力求使企业所有这些方面均以一种统一的形态突显于社会公众面前,其结果是赋予企业形象一种统一且具个性的信息特征,以增强企业的信息传递能力和形象诉求力。CI战略,即企业形象战略,是用以指导企业全面塑造企业形象的计划和策略。CI战略包括企业实态调查、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自“CI”登陆神州,“企业形象策划”渐渐热了起来。其实,“CI”在西方不过视觉形象包装术。照搬必陷入误区。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的企业形象策划正向企业管理的层次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