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产品,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是海尔的生存之本.20年来.海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质量管理哲学和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2.
1999年,来自中国的家电制造商海尔公司在美国建起了自己的工业园,准备进军美国市场。怎样迈开第一步,才能让海尔这个品牌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名声来?总裁张瑞敏准备让海尔品牌的冰箱首先打进这个大市场。可是,以哪一款冰箱做为主打产品呢?张瑞敏苦苦思索,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3.
1984年,张瑞敏总裁到当时号称世界冰箱质量第一的德国一家大公司去寻求技术.临到离开的前一天,正逢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陪同张瑞敏总裁的德国人指着腾空而起的焰火对他说:“这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好心的德国人没有伤害张瑞敏总裁的意思,而张瑞敏的心却因此而滴血——当我们国内的商场货架上正摆满越来越多的洋货时,在德国的超级市场却见不到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他从此发誓,一定要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我们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所采取的是三个1/3的市场战略:有1/3的产品是内销;有1/3的产品是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的产品海外设厂,海外销售.我们采取了几个措施,一个就是在出口方面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战略.所谓先难后易,就是先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然后再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比较成功的是冰箱进入德国市场,在欧盟国家中,德国是最难进的.  相似文献   

4.
邓羊格 《中外管理》2004,(11):16-18
企业员工的工资到底应该从哪里来?张瑞敏早在2000年8月8日某次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问题:以市场工资体现负债经营的思路。张瑞敏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有指标。如果落实到你身上没有什么指标.那你就下岗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家》2005,(10):i043-i051
“悟”,是张瑞敏非常强调的一种境界。“我倒是觉得,搞企业,如果你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就像禅宗说的,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只有靠自己。真是很痛苦。你如果悟不着呢?你如果悟错了呢?就像媒体上说的,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所以我是时时刻刻在琢磨。就像在走钢丝,每天都是在找走钢丝的感觉。如果你哪天没有走钢丝的感觉,那你就差不多完了。”  相似文献   

6.
正如在参天大树下,也有无名的小草存在一样,每一个行业都有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巨无霸,也有作为拾遗补缺者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开发策略上,中小企业势单力薄,不可能与大企业一拼高下,但是可以利用其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也就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是钻缝隙策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时,它就选择了用市场缝隙进行市场拓展。在发现美国冰箱多为大型冰箱后,它选择开发了主要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小型冰箱进入市场,发展到现在,海尔的小型冰箱已在美国拥有了25%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7.
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的两种战略选择。这一问题也是这几年在企业界争论比较多的话题。据我所知,讲多元化讲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海尔的张瑞敏;而讲专业化讲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我。浙江华立集团总裁汪力成以前强调专业化,批判多元化,最近似乎也在倒向多元化。张瑞敏不仅是主张多元化的代表,也是做多元化的典型。据海尔集团公布的数据,集团拥有86大门类1.3万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有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电  相似文献   

8.
1984 张瑞敏     
1984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是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进入青岛电冰箱厂。1985年,张瑞敏抡起大锤砸烂了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并创立了海尔独特的售后服务标准,由此引发了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意识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9.
《巴蜀质量跟踪》2003,(14):30-35
“每日耗电量0.48度”,“每日耗电量0.5度”等等,是冰箱市场上惯用的节能宣传口号,很多冰箱厂家都宣称自己的产品“超级节能”,今天推出日耗电量0.49度的冰箱,明天他又打破0.38度的节能极限。由于政府目前没有规定厂家对节能冰箱加贴节能标识,所以节能冰箱比普通冰箱能省多少电,谁也说不清楚,消费者也看不见,只能听商家“自卖自夸”。庆幸的是,以上的现象将改变,因为从7月份开始,国内市场上的冰箱都将贴上“能效标识”标签。我国的冰箱生产将全面推行强制性节能标准,今后国内冰箱企业必须生产节能环保冰箱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相似文献   

10.
1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57岁2005年底,张瑞敏在北京宣布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的新战略,引发了人们对这艘中国旗舰企业的新关注。新战略旨在将海尔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复制,而其中的核心是“品牌”和“效率”。目前,海尔已经在全球建设了15个制造基地,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产品的产能都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品牌引导,很难充分发挥如此庞大规模的效应。虽然张瑞敏没有透露新品牌战略和“人单合一”效率模式的细节,但要完成这一在中国没有先例的使命,挑战巨大。当然,海尔也并非毫无胜算。首先,近年来海尔的…  相似文献   

11.
劲吹中国风     
80年代初,当国际上的电冰箱已经具备了多温区控制、调湿保鲜、自动除臭等功能时,刚刚起步的中国冰箱行业就开始在优胜劣汰中品尝市场经济的滋味了。10年竞争,冰箱品牌淘汰战是残酷的,有资料称,我国冰箱市场经过第一轮竞争,170多家生产企业减至57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残酷的竞争,国产冰箱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因而在市场上一直处于绝对优势。据国  相似文献   

12.
商海123     
1“企”字很简单 ,一“人”一“止”而已。但要将其“写”得灵活自如 ,并真正领悟个中道理 ,并非易事。有一次 ,正泰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对来访的记者说 ,企业的“企”字 ,是由“人”和“止”组成的 ,无“人”则“止”。所以 ,我们非常重视人的工作 ,重视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并给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诚哉 ,斯言。一句看似牵强附会的解释 ,却给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企业要发展 ,关键在于人 ,没有人才 ,或者人心涣散 ,必然停止不前。所以 ,开明的企业家总是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尊重人才 ,善待人才 ,并将其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是谓以人为本。2海尔砸冰箱的故事 ,无人不说好。但当初为这冰箱该不该砸的事情 ,很是费了一番周折。有人说 ,不就是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吗 ,又没什么大不了的毛病 ,好端端的冰箱 ,砸了岂不可惜?张瑞敏则坚持认为 ,既然我们的冰箱“不太方便”,就说明有问题 ,有问题不解决 ,则迟早会被市场抛弃。结果冰箱砸了。这一砸 ,砸出了信誉 ,砸出了质量 ,从而使海尔名声大振。这恐怕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看来 ,要办好一个企业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是该有点敢于否定自己、挑战自己的勇气的...  相似文献   

13.
少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什么老是赶不上趟呢?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企业犯了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以自己的速度决定市场速度。 在海尔集团组织的一次干部培训班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了一个很像“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外管理》2010,(4):4-5
大企业家是从家教开始的 去年,本刊举办的第18届官产学恳谈会上,本刊理事长张瑞敏、日本京瓷老板稻盏和夫就“什么是企业经营的根本”进行了对话,说到了今日企业经营的实处、深处、要害之处,让到会的企业家无不感到痛快。稻盏听到张瑞敏没有产权还全身心投入企业经营时,吃惊地表示太难得了!让他心服口服!而稻蛊自己先后把两个企业推进世界500强行列,最近又接管了亏损严重、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企业》2006,(4):22-29
歌德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同样道理。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今天,当经济发展渐渐成为社会主流时,企业家无可厚非地被看作时代的英雄.而作为财富的创造主体。他们所引领的企业同样备受瞩目。甚至有关二者间关系的讨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比如有人说.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但也有人说.张瑞敏只有在海尔才能成为张瑞敏。企业与企业家。二者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辨证关系?是企业成就了企业家?还是企业家成就了企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砸出的理念     
海尔公司有一个重要的经营理念,就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可谁能想到,这个理念是用大锤砸出来的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普遍实行的质量标准还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甚至还有处理品。这就是说,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用就要为它找到出路。当然,员工们的质量意识也无从谈起。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海尔公司也深受其害。1985年,创业不久的海尔公司就从400台库存冰箱中检测出76台有缺陷的产品,按以往的标准这些冰箱最次的也可以卖上个“等外品”的价钱。总经理张瑞敏为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专门为这76件产品开…  相似文献   

17.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中高层经理的培训中,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你们说,如何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把石头掏空!”有人咕,张瑞敏摇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瑞敏说:“没有木板!”“做一块假石头!”大家哄堂大笑。张瑞敏说:“石头是真的。”这时,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顿悟:“是速度!”张瑞敏斩钉截铁地说:“正确!”他接着说:“《孙子兵法》上有这样一句话:‘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能使沉甸甸的石头漂起来。”张瑞敏总裁用“石头漂起来”的例子来教育员工,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在信息化时代,速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搞企业一定要注意“速度”二字,没有速度,石头在水中漂不起来。做企业不讲究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别想赚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对浸身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来说,知道竞争对手的弱强多寡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手的哲学,在哲学上高出对手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张瑞敏先生去日本松下,看到幸之助半身塑像的基座上有松下先生自己写的一个“道”字,张瑞敏认为这个“道”字是松下致胜的关键。做企业要悟“道”,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们在“道”的层面上交流,这个“道”就是哲学。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从“道”的高度定位的创新文化。有人问:海尔从创业开始就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在海尔又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为什么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引进国外现成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监督与选择》2008,(11):76-76
20多年前,张瑞敏砸冰箱的行为,在现在看来仍是一个不平凡的举动,他不仅砸出了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也砸出了若干年后的中国一个响当当的家电品牌。而海尔的成功正是来自于1984年创业之初张瑞敏的超前认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