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沪港通”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A股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港股投资者将可以投资上海的A股。但港股投资者是有限定的,首先,他必须是一家机构投资者;其次,他必须是一个大户而不是散户。这一类投资者倾向于价值投资,看重分红。在香港市场,他们是蓝筹股的最重要的投资群体。  相似文献   

2.
醉里看花     
在A股没有形成良好的退市制度,没有完备的分红文化,甚至投资者意识都没有形成机构主导的投资模式的情况下.当前的A股并不具有足够的基础来迎接“新国九条”带来的改革。沪深两市从4月中旬以来连跌4周,大盘再次来到2000点附近的整数关口观望待变,“新国九条”政策的出台,似乎成了近期市场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可能会影响股票的预期收益,本文尝试探究投资者结构是否是中国股票市场定价因子。本文利用A股数据构建投资者结构因子,并将该因子加入Carhart四因子模型中进行实证回归。研究发现:(1)投资者结构是沪深股票市场定价因子,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2)相对于沪深主板市场,创业板与科创板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因子溢价更高;(3)新冠疫情提高了沪深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因子溢价。本文补充了A股市场在资产定价方面的研究,为A股市场投资端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将管理权力理论纳入现金分红治理研究框架,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高管权力集中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权力集中公司现金分红的可能性小、支付的现金红利较少;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可以促进高管权力集中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抑制高管权力集中产生的代理问题。该研究拓展了我国资本市场现金分红治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了股利理论的研究文献。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发挥外部治理作用、逐步完善高管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将现金分红水平纳入高管绩效评价体系或写进高管薪酬契约将有助于解决上市公司的不分红或少分红难题。  相似文献   

5.
余艳玉 《时代金融》2015,(8):116-117
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分红问题,对于广大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本身,乃至中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能够从证券市场中获取合理乃至较高的回报,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各类机构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结合四大银行等案例分析,与国外市场进行比较,揭示中国证券市场分红存在的问题。再者,通过对强制分红的讨论,浅析中国上市公司分红问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2年的A股市场血雨腥风,12月强势反弹使得A股指数翻红,沪指全年涨幅3.17%。但12月反弹却难掩A股全年颓势,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今年涨幅分别位列全球主要市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个股分化严重,八成投资者没有赚钱甚至亏损,机构投资者也焦头烂额,行业一片惨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道越走越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制度不断完善;A股先后被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知名指数,比重不断提升;沪深港通、沪伦通启动,北向资金连续8年净流入A股……  相似文献   

8.
尹中立 《中国金融》2007,(16):50-52
2001年2月28日,深沪B股市场正式向境内居民开放,深沪两个B股市场当天涨幅达9.88%。从此,B股市场成为境内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在此之前,B股市场的投资者仅仅限于境外人士,境内投资者很少参与B股市场的投资活动。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地1996~2006年A股市场IPO样本的研究发现:IPO抑价率与IPO政策变量及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和发行配售,对IPO抑价率的降低起到了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发行定价效率。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A股发行市场定价效率仍然偏低。高抑价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管制使股票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议价能力发挥不足,根本原因还在于发行制度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一面是“圈钱”生猛,一面是分红“铁公鸡”。A股上市公司多年来“只求索取、不讲回报”的贪婪之心让投资者纠结不已,挣扎于追涨杀跌的陷阱之中,结果只能是“遍体鳞伤”。而从整个市场来看,运行质量不佳,偏低、失衡的现金分红又很难令投资者在长期持股过程中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令投资者长期持股的信心缺失,导致市场长期投资资金失血,难以建立持久的资金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红利派送动机的甄别能力。我们发现,当公司出于降低代理成本目的而分红时,机构投资者会入主上市公司,并且其持股比例与红利水平正相关;反之,如果上市公司进行过度分红以侵占小股东利益时,机构投资者则不会入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入主时,股票市场能够赋予分红公司更高的价值(红利溢价);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红利溢价也越高,说明市场认可机构投资者的甄别能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派现的真实目的,其快速成长有助于监督上市公司的分红模式,从而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9年至2014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较上一年度变化引起的股价波动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同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变化导致的市场反应均显著为负,说明了我国投资者并不重视现金股利这一上市公司分红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维  胡杰 《济南金融》2009,(6):74-78
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A股市场的纯现金红利分红数据,检验了这一期间在除息日套利的可能性,证实该期间市场存在除息日股价的税负效应,以及税收客户群效应。说明A股市场不同类的投资者对分红具有不同的偏好,上市公司应制定合适的股利政策以最大化股东财富。早期的关于国内市场的研究得到市场不存在税收客户群效应的结论,前后对比说明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更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4.
董登新 《中国金融》2023,(22):55-57
<正>分红政策是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理念模式的分红政策。与此同时,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市场,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及市场监管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分红政策是与一国国情及市场成熟度紧密关联的。自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监管层一直十分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并将这一监管理念一以贯之。近三十年来,A股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受监管指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沪股通投资者而言,国内市场无疑是一个管理相对严格的市场。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于当日回转交易和T+2结算前进行钱、券划拨的海外投资者和券商,需要认真学习一下A股市场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事件研究法,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以其中沪股通交易范围内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 A+H股为研究对象,对“沪港通”正式实施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 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虽然“沪港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投资者并不看好;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投资者不看好“沪港通”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中国 A股市场的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A股市场的纯现金红利分红数据,检验了这一期间在除息日套利的可能性,证实该期间市场存在除息日股价的税负效应,以及税收客户群效应.说明A股市场不同类的投资者对分红具有不同的偏好,上市公司应制定合适的股利政策以最大化股东财富.早期的关于国内市场的研究得到市场不存在税收客户群效应的结论,前后对比说明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更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事件研究法,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以其中沪股通交易范围内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A+H股为研究对象,对"沪港通"正式实施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虽然"沪港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投资者并不看好;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投资者不看好"沪港通"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中国A股市场的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予燕 《理财》2014,(9):54-55
在过去的几年中,分红股一直非常受欢迎。似乎每个财务顾问或财经类出版物都“怂恿”投资者应该持有分红派息类股票,并从自身的角度唱多分红类股票的诸多好处。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01年沪深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以来,投资者对沪深B股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沪深B股走势的差异性却很大。利用sas统计学软件对可能影响沪深B股走势差异性的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OLS回归分析。分析发现,造成沪深B股差异性原因主要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对港元汇率差异,受沪深A股市场、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程度不同,沪深B股上市公司本身的组成结构和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