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风险源,如何抑制企业金融化亦是各经济体面临的一大难题。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经济运行规则和执行措施的"混合体",其设立形成的政策冲击效应和契约执行效应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文章从自贸区设立这一事件产生的冲击影响出发,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讨自贸区的设立是否影响中国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能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动态检验发现其抑制作用存在持续性。机制检验发现,利润率均等化和融资约束缓解是自贸区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显示,自贸区设立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内陆重点城市企业、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更明显,且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文章对推进自贸区增资扩容、推广试点区域有益的制度经验和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讲到:"中国是个大国,必须要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何为脱实向虚?"实"即实体经济,代表制造业主营业务;"虚"即虚拟经济,代表金融服务业务.制造业"脱实向虚",也即制造业金融发展过度,排挤实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就是以资金融通体系解决实体经济要素短缺的问题。这是金融得以存在的意义,也是它与生俱来的使命。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发展的兴替始终在纠正人们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也让政府在对待金融发展和改革时保持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但近年来,金融行业资源配置不当、风险隐患暴露的问题较为明显。同时,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普遍而突出,防范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当前政府金融  相似文献   

4.
以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其实体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其实体投资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且高科技企业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比非高科技企业更明显,是因为高科技企业更多地将资金用于创新投资.为了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倾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建议加强金融监管,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提高实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数字金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下,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降低作用仍然显著;作用机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两条路径来改善企业对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的依赖性,进而降低企业影子银行化。研究结论可为抑制非金融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和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眼中,经济虚拟化是"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并一度被视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但是,不能忘记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虚拟经济需要坚实健康的实体经济体系作为基础,而且从本质上讲,虚拟经济是要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实向虚"之忧"当前大量民间资本游离成为‘游资’和‘热钱’,企业却面临融资难、用工荒、高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黑龙江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透支度",形成黑龙江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加速器",并结合黑龙江省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对金融体系如何更好推动经济发展的论题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手工搜集的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数据,本文利用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影子银行的视角考察了税收优惠对企业脱虚向实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速折旧政策实施后,企业的委托贷款活动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税收优惠主要发挥了相对成本效应和相对收益效应,即通过促进实体投资、改善经营效益,抑制企业委托贷款活动,且该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投资类而非经营支持类委托贷款上。这表明,税收优惠促进了企业在资产配置层面和委托贷款属性层面脱虚向实。此外,税收优惠对委托贷款的抑制作用对成熟期、低成长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税收优惠和委托贷款的研究边界,为科学认知委托贷款运作机制和强化影子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难题七:资本"脱实入虚"与银行不良资产二次聚集的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金在各类银行、证券、基金、租赁、投行、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空转,"脱实入虚"现象严重,各金融机构之间对货币资金层层加息,大量的实体经济得不到可用资金,只有选择高息借款或民间借贷,导致"卖一套房子比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盈利都高"的怪现象,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助长了社会浮躁和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代文静  李谦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99-204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审慎开放,中国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实体经济则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增速放缓,实体企业基于“蓄水池”效应和“投资替代”效应而不断扩大金融投资,使得企业金融化现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系统研究内外部治理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有利于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将其金融资产占比连续3年及以上增加界定为金融化,从内外部治理视角探究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最终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有抑制作用,并且法制水平增强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周凡 《科学决策》2021,(12):19-35
基于中国地级市银行业微观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研究区域金融结构视角下银行准入放开对行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准入放开促进了行业创新;区域金融结构中银行信贷间接融资比重越高,越能降低银行准入放开对行业创新的正向作用.进一步根据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将行业创新区分为国有所有制行业创新和私营所有制行业创新,结果发现,区域金融结构对私营所有制行业创新受益于银行准入放开产生了抑制效应,对国有所有制行业创新受益于银行准入放开却形成了促进效应.这些经验事实说明,中国当前的银行准入放开政策对行业创新形成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不同的区域金融结构对这种推动作用产生了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异质性.本文为中国进一步降低金融结构银行信贷占比、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回答了17位记者提问. 1.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 面对路透社记者关于金融市场问题的“当头炮”,李克强表示,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他指出去年我们采取了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措施,始终注意把握货币供应量的松紧适度,主要还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由发展数字经济而导致的经济发展“脱实向虚”问题值得深度思考。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商品二因素理论为出发点,对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研究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进而对公司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于那些依赖外部融资来成长的企业而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促进企业的成长性;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促进企业的规模扩张。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企业对于我国发展实体经济非常重要。本文基于信息披露质量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制造业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供应链是否能缓解该问题,并探讨信息披露程度不同的企业是否在该问题上有所差异。本文采用2014—2020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现金-现金流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供应链金融能缓解该问题;信息披露质量不同的制造业企业与其存在的融资约束严重程度没有必然关系;但在信息披露质量低的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金融缓解融资约束效果更明显。因此,本文认为制造业企业、银行、政府等应重视信息披露质量,并建议多方合作共同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性第三方服务平台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形成机理,提出经济发展的宏观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在微观形成机制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从数量型、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高型、从高成本向低成本、从投资型和资源驱动型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归纳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预防储备动机和资本套利动机两个方面阐释了金融化行为影响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内在机理,并探讨了融资约束影响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作用。选择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与创新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融资约束情景条件下实体企业金融化动机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创新质量下降0.496 7%,即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行为并不必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创新投入并最终降低实体企业创新质量;从不同动机的分类回归结果看,实体企业出于预防储备动机抑或资本套利动机配置金融资产对创新质量的边际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此外,金融化行为对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抑制效应会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8.
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辉  王涛  李烨 《特区经济》2007,216(1):95-96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了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创新问题,即从微观层面上把金融工程思想融入到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融资(环境)制度的创新,最后提出了11种具体的创新融资策略,对解决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远征 《开放导报》2008,53(1):9-15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所作出的一种战略配合.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同样需要走渐进式道路,体现出不同的改革顺序和搭配方式.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工业部门微观层次时,金融体制改革则在宏观层面予以配合;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宏观层次时,金融体制改革则从微观层次予以配合.这种配合正是金融体制改革两大基本任务的体现,即首先建立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然后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进行展望,就金融体系以直接还是间接融资为主、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以及农村金融五个方面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研究路径。企业自身条件等微观因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得标准的企业融资理论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时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中观的产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变量,金融业的行业发展和产业组织形态会引起中小企业信用约束条件的变化。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宏观金融环境.它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该文对以上三种视角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评述,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