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实现企业的资产置换、项目融资以及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2008—2010年间不同类型的定向增发所产生的长期业绩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通过以后的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资产置换类定向增发中,置换的资产为优质资产时,企业业绩有较好的增长,反之企业业绩无明显增长甚至下滑;在项目融资类定向增发后,企业业绩有较好的成长;在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中,注入资产为相关资产时企业业绩成正向发展,反之为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几乎所有实施定向增发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大样本数据把大股东控制和投资者情绪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进行全面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一级市场中,当大股东参与认购时,其能够获取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就比较高,机会主义动机越强,折价水平越高,大股东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也存在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高低显著影响折价水平的大小;最后,本文也发现大股东控制作用也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在牛市下大股东控制作用容易导致发生掏空行为,在熊市及震荡市下,大股东的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约束,他们可能会通过虚增资产来达到利益输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有文献认为,定向增发是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然而,在定向增发的竞价发行方式下,大股东参与认购不能进行报价,只能以投资者的竞价结果并按事先承诺认购的股份数进行认购,因此大股东操控发行价格的空间和方式会受到抑制。那么,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认购会对投资者的报价行为和发行价格产生影响吗?以2006—2021年采用统一价格拍卖机制进行定向增发的事件为研究样本,检验了竞价发行下大股东参与认购对投资者报价行为和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股东参与认购向投资者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提高了投资者的报价水平和申购数量,进而提升了发行价格并降低了发行折价。机制检验表明,大股东是通过影响投资者需求曲线形态来影响发行折价的,而不是大股东和参与竞价的投资者合谋,也不是大股东在认购前隐藏了坏消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解禁为背景,从利益冲突的角度检验了不同增发对象在解禁后交易动机的差异对解禁前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程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定向增发股票解禁时,机构投资者出于抛售获利的动机向分析师施压,导致分析师在解禁前为其所持有的股票发布了更加乐观的盈余预测,而且这些乐观预测的准确性更低;而原股东在定向增发股票解禁后倾向于继续持有,分析师在解禁前没有发布乐观有偏的预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机构投资者即将解禁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越高,在临近解禁日时,分析师对该上市公司的预测越乐观,准确性也越低.现有文献认为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的乐观倾向具有抑制作用,而文章的经验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会削弱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内部化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以金融控股集团为背景对内部交易、关联交易与内幕交易三个术语进行了新的界定与比较。指出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的合理性与内幕交易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11):150-164
本文基于2009—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和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从管理层信息披露和分析师预测的角度研究融资融券交易的信息治理效应。通过比较分析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与非标的股票,以及股票加入融资融券标的前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差异,我们发现融资融券交易同时具有内部信息治理和外部信息治理的作用。其中内部信息治理效应表现为,融资融券交易的推出有效促使了管理层对非强制信息和坏消息的披露,提高了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融资融券的外部信息治理效应体现在显著降低了财务分析师对目标公司盈利预测的偏差与分歧。在控制相关因素以及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控制内生性后,以上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交易通过影响管理层和分析师的信息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信息环境,这为融资融券交易改善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和市场质量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定向增发新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运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对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要好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者主体行为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将流动性过剩引入噪声交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阶段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长期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期间,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保持协整关系,而在资本市场过度波动时期,这种协整关系消失了,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成为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主导因素。从2000年至今的整个样本时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但却对资产价格有潜在的冲击和抬升作用,因此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杠杆交易是A股市场的新生事物.2014年7月以来,杠杆交易规模快速上升,加剧了A股市场的波动,并直接引发了本轮市场暴涨暴跌,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以融资融券作为A股市场杠杆交易的代表形态,分析了杠杆交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成因,并与海外主要市场监管措施及危机后的应对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应加强对杠杆资金违规入市的监管、改善投资者结构、建设市场中间层、培育价值投资及长期投资理念、救市时期对规则的突破应尽快回归常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控制、资产替代与债权人保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文章从负债代理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在我国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资产替代来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2)公司投资机会的增加会对大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产生影响;(3)由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替代行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良好的投资保护环境能否抑制上市公司的财富转移行为,以2006-2010年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地区投资保护程度越高,大股东借助定向增发折价进行财富转移的程度越低。这一研究不仅为我国定向增发中所存在的财富转移提供了佐证,而且对理解宏观投资保护水平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影响,构建完善的定向增发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路径与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前的保险市场实践看,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条件决定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应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建立和实行多层次的弹性费率体系,扩大保险费率浮动权,制定体现地域差别的保险费率制度,保险同业协会制定指导性费率,最终达到保险公司自主确定费率的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