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农户贷款而对其发放的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支农再贷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末,贵州省黔南州支农再贷款余额曾经高达36000万元,但是从2003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幅度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定安县农村信用社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定安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起到了富民强社的作用。但在具体使用支农再贷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人行定安县支行对定安县农信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农户贷款而对其发放的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支农再贷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房贷款的合理需要而对其发放了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支农再贷款,作为人民银行新的业务,如何加强对其管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支农再贷款是为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缓解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发展而发放的专项贷款.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石楼县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支农再贷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以来,其在缓解农村信用社资金紧张压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农村信用社增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但是,随着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的不断改善,目前的支农再贷款业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隐含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支农再贷款是国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于1999年适时推出的一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在近十年的使用中,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加强农村信用社资金供给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信用社逐渐壮大的今天,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不再是农村信用社追捧的“宠儿”,特别是今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在衡量利弊之后,选择了慎重使用支农再贷款,这一现象的出现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资金不足而发放的专项再贷款。为用足用好支农再贷款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 ,真正把支农再贷款发放到农民手中 ,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截至 2 0 0 0年 7月末 ,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贷款 41 46亿元 ,用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贷款 6 3 8亿元 ,其中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46亿元 ,占 72 1%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 ,充分发挥了资金导向作用 ,激发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一、突出支持重点 ,…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所辖的12个县(市)均是农业县,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自1999年人民银行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以来,哈尔滨市辖区支农再贷款逐年增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策效果明显贷款面逐年扩大,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后,增加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实力,支农再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10郾7%上升到2002年的42%。与此同时,贷款面已由1998年的29%上升到2002年的74%。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前,农村…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研究》2002,(6):52-52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对支农再贷款的认识,预防认识误区所形成的风险。支农再贷款不是对农民的扶贫、救济资金,而是对农村的信贷倾斜政策;支农再贷款不是人民银行的委托贷款,而是人民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手段。基层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承担支农再贷款(农户贷款)的发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配合党和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人民银行从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已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亿元,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有了增加,其宗旨在于发挥央行再贷款杠杆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投入,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实地调查,笔者感到近年来支农再贷款在农村信用社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树形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五年来,在支持农村信用社减亏增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意图和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缘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支农再贷款宏观的政策安排在微观层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一、宏观的政策扶持诱发了微观上政策依赖的惰性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其主要目的是扶持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境,缓解农民贷款难的矛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随着近几年支农再贷款投放量的逐年增加,较好体现了上…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并设在县、乡一级机构,纷纷上收基层贷款审批权的背景下,人民银行为有效缓解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双重矛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适时推行了支农再贷款政策。支农再贷款政策施行七年来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制度缺陷和不足?以及不同经济区域支农再贷款政策如何加以调整或退出等问题,是本文通过对双鸭山地区的个案研究力图要论述的重点。一、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积极效应-农业、农户、农信三个层面的多赢局面支农再贷款兼有政策性贷款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性,也决定了其目标的相关性和多元性,我们很难…  相似文献   

14.
一、对淮安市支农再贷款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围绕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要求,自2001年起,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积极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切实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2001—2002年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17.3亿元,至2002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已达4.5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主要问题(一)支农再贷款所规定的贷款期限不够合理。在《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而农业生产周期性长,见效慢,特别是有些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周期都在1~3年甚至5年左右,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支农再贷款效应的发挥。(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上浮过高。农村信用社将支农再贷款向农户发放时,执行与自筹资金一样的浮动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点上浮50%~100%,农村信用社有6.5%的利差,使得贷款农户的利  相似文献   

16.
一、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形势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而对农信社发放的贷款,也是国家扶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金融政策.因此,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形势息息相关.而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政策环境、改革进展及成效就是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形势.  相似文献   

17.
现实矛盾:制度性缺陷的直接体现 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政策与农村信用社收益、农民利息负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和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农户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居高不下,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较小,难以给农民利率优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董亮 《山西金融》2003,(2):22-24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通过为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专项信贷资金,促进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贷款,从而支持农业生产、刺激农民消费、提高信用社经济效益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业务。支农再贷款以低于其他再贷款利率的方式,重点支持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本就大同市支农再贷款使用和管理方面从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过渡性金融政策措施,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管理、引导信贷投向、缓解农民贷款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观点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田湘龙、厉明庆认为: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要通过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移来将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对支农再贷款的认识,预防认识误区所形成的风险。支农再贷款不是对农民的扶贫、救济资金,而是对农村的信贷倾斜政策;支农再贷款不是人民银行的委托贷款,而是人民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手段。基层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承担支农再贷款(农户贷款)的发放、收回和管理责任。地方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支农再贷款的用途,减少行政干预,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