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稳固的人才基础。开展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好培训准备;在培训中,选准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以切实抓好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农村的复杂性,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实施方案,各地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农民减负增收、建设资金来源、农民素质提高等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得以重生,但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来看,现有的精英远远不够,而且近年来,乡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业内转移,给城归精英更多的发展空间,吸引城乡精英回归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该文对北京市昌平区西辛峰村发展乡村工业园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其建设模式和基本经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结合人本管理理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理论,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赣州模式”、“徐闻模式”进行分析,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实质含意,即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在农民群众收入增加的前提下,从实现农民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让农民群众自己来解决当前农村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宁方针,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黑龙江垦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帷幕。为了进一步把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推向深入,实现省委提出的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从管理民主这个层面对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管理民主提出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金融支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农发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发行宁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市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了进村入户步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新的内涵。与过去农村建设的含义相比,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和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是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全面分析了县域经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齐鲁粮食》2006,(4):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做出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4.
京郊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标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动“三农”工作的一项战略举措。本文初步分析了现阶段京郊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明确建设发展思路,依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新农村发展类型和模式,力求达到十个方面的标准。本文最后指出,在政府政策措施的引导、规范下,京郊新农村可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其他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这一典型经验性理论认识充分证明了当前加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必要性。但是,单纯以增加投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川仪陇县试点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试图为我国农村特别是类似贫困地区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郊村”出现,这些“城郊村”大多基础比较薄弱,但由于毗邻城市,又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一 《农村经济》2006,(5):57-60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就提出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的透析,深刻阐释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建设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营造全党、全国、全社会合力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城市带动、改革推动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