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的进一步支持,但是加强金融支农要用企业和市场的原则来处理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的问题。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进展仍然不够,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仍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甚至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强力拓展县域蓝海市场,己呈三足鼎立之势。如何在县域金融竞争中战胜对手,巩固县域金融支农主力军地位,成为摆在农信社面前的重要课题"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联结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细胞。当前,随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此,全国各地农信社下大力气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切实承担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本期对福建林权抵押贷款、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江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山东开发支农金融新产品等进行了专题报道,从支农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和支农效果增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全国各地新时期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及特点,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与供给失衡、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通过建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为推进农村金融整体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作为支持“三农”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多年来,农信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银监会总结和推广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经验,向本刊推荐了一些地区农信社支农服务典型案例。从本期开始,支农服务栏目对这些经验陆续予以选编刊登,加以推介。  相似文献   

6.
<正>农信社应准确把握农村客户需求,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平台,增强信贷产品的灵活性,在新形势下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信社依据自身实力和客户需求,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从单一的结算业务、信贷业务向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金融产品发展,不断推出符合农村市场金融需求的特色产品,以金融产品为中介,不断拓展客户和市场。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开展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下,从理论上探讨改革、发展的以下问题十分必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介入,以增量促存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解决农业的弱质性,同时减少农村金融的风险;明确规定贷款比例下限,满足相对固定区域、相对固定群体等最低金融需求,增加支农途径和支农资金;建主农村存款保险体系,确保农村存款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落后和产权不明确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为转变经营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国家已先后对农信社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FA分析方法对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金融支农的效率偏低,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是金融支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提高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转化率,优化农村信贷资金结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信用社,一方面作为当前农村领域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承担着支农发展的重任,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服务于城市二、三产业,又面临与城市商业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为此,城郊农信社如何明确市场定位,在支持“三农”与服务城市工商企业之间实现自身的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城郊农信社在深化改革与加快自身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08—2015年陕西省107家农信社微观调查数据,从发展规模、财务可持续状况和"三农"金融服务状况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农信社的发展现状,从农信社市场定位出发,深入剖析了农信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管理能力低下、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不足、过于注重产权组织形式改革等,从政府行为、市场竞争、监管制度与法律体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入揭示了制约农信社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性困境,根据这些问题,将农信社改革放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的框架下,提出了具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地方特色的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阶梯式管理架构、互补式运营策略、差别化针对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在"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的优势地位随着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强力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不仅在数量,而且在结构、层次上对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农信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如果仍坚持原有的业务发展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农村金融新格局带来的挑战。在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需求面前,农信社只有不断创新,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更快、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农"发展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和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的状况,从2006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金融富区"战略:坚持以农信社改革为基础,以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为核心,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着力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和民间资本,建立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农村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金融支农之路。  相似文献   

14.
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最终目标。福建省信用合作协会日前出台措施,加大改革期间支农力度,使农信社真正成为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一是以农户为重点,采取规范农户贷款管理、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相似文献   

15.
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在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方面具有不公平和低效率的特征。为了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打破现有农村金融体制,进而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微型金融组织,可以促使农村金融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能分担农信社的支农压力,还能积极诱导地下金融逐渐转移到地面,从根本上阻止农村资金外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支持"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和部门效益的完美结合。经营与发展是农信社永恒的主题,而自身效益优劣又是经营与发展的核心,犹如建房之基、铺路之石,非常重要,效益不佳,则支农、经营、发展等都失去坚实的保障。"经营"两个字好辛苦,既要突出支农、实现效益,又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既要完成各项经营目标,又要不断加强、推进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始终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政策性支农与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这考验着农村金融机构的智慧和勇气。与农村信用社相比,作为更加商业化、市场化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体制下既能坚守支农的使命,又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是所有刚刚从农信社完成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家机构都无法起到金融支农的作用.笔者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无非两条思路--改革现存的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由于农村信用社事实上在农村正规金融领域已处于垄断地位,改革旧制度应主要意指农信社的改革,走农村合作银行的路子;而在现实中占据农村资金借贷绝大部分的非正规金融也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收编"目前仍处于地下状态的农村民营金融应成为建立新制度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金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新中国农村金融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伊始至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前、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至2003年农信社改制前、2003年农信社改制后至今。第一阶段农村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合作与国家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又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前和之后两个分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引进国际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史进行总结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探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之路,关注农村金融抑制和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和信贷扶贫。第四阶段主要是尝试构建中国农村金融理论。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都是为了回应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基本内容都聚焦于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诸多支农政策的条条框框,使农信社的支农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信用社的自身发展,相当一部分信用社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