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是各民族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接班人,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之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而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教育工作,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还促进了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坚定了人民统一抗日,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同时也是发展边区综合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背景紧密契合,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挑战性。本文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全面推进的时候,以塔里木大学为例,研究地处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塔里木大学民族团结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创新途径:扩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对于各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进的政治文化、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政治素质、加强了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治认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力量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而且也让边区各阶层人民获得了广泛而真实的人权。而边区的人权建设有着其必然的动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摩擦对边区的人权造成了直接威胁;土匪武装的袭扰破坏和鸦片的种植吸食使边区的人权面临着现实威胁;经济社会的封闭落后和对人权的任意侵犯使边区的人权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孜孜追求激发了边区人权建设的内生动力;抗日救国和推行宪政的时代潮流为边区的人权建设提供了重契机。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全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新疆不断深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理念促进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以发挥行业系统主体责任、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同时,不断创新“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以及民族团结“细胞工程”活动载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引领社会发展,由此体现出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7.
以农村“三个代表”思想教育为契机,推进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新疆塔城地区、伊犁州的沙湾、新源两县6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在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各个民族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其精神文明建设有自己的区情和特色,他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8.
党的一’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道德;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中,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决议》还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目标和保证。认真学习努力贯彻大中…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是喀什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本文结合喀什地区教育系统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喀什教育系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民族平等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促进融情实践、推进双语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颖 《中国集体经济》2014,(19):150-151
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用以巩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更要与时俱进体现进步潮流,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使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认清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宋明  何远祯 《西部大开发》2011,(4):110-110,12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青海省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地区,民族关系也是青海省面临的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与知名高校的交流学习等方面提出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藏独"、"疆独"势力活动猖獗,"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相继发生,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大学生是各民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未来接班人,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之一。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努力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以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安永红 《发展》2011,(7):25-25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开展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市·争创‘两个共同示范区’”为主题的张掖全市第八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对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各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新疆高校是培养各民族高层次精英、骨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红专并举的高素质人才之重任。重视和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构建和谐高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对民族理论的认知、对民族观念的看法以及现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新疆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新疆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爱国是每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纽带。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发扬优良民族传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各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新疆高校是培养各民族高层次精英、骨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红专并举的高素质人才之重任。重视和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构建和谐高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对民族理论的认知、对民族观念的看法以及现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新疆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新疆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民族教育为新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的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应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