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借助计量模型,分别探讨了这两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证实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最后提出只有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鼓励以质量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内贸易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贸易"经济引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中国与日本第进出口贸易数据,分别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以及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对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动因进行分析,得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过EVIEWS7.2最小二乘法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的提高会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从促及和制约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和中日两国较近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日本消极的对华政策,中国落后的产业结构以及落后的生产模式阻碍了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优势产业,扶持弱势产业,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企业在生产技术差异化的产品的同时要为产品带来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才能在产业内贸易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5.
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通过对1981-2006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按技术含量高低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产业内贸易呈增长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之势,表明中美两国在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6.
刘芹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5(5):56-60
在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逐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方式的今天,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正呈现下降趋势,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中美产业内贸易向高层次发展。因此,有必要从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尽快来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新新贸易理论之一的产品内贸易理论及其拓展研究为基础,运用中国31个省市2002—2008年《对外贸易数据库》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根据Hummels提出的VS和VSS概念,对各省市之间的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同时,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考虑各省市消费、VSS、进口、出口、R&D、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分析各省市生产率的贡献度,对产品内贸易和地区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各省市之间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的深浅程度进行比较,并把产品内贸易对地区生产率发展的贡献度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农产品对美竞争力状况和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结论得出不断提高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改善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1—2008年的数据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中美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但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中美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较高,并且在考察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与中国相关服务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有很大相关性,这也表明中国的服务业目前还是主要以李嘉图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意义上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0.
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3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往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同类(种)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也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探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结构变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1992—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Ncomtrade数据库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G-L修正指数、Aquino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及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2—2009年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低,贸易方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增长由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共同引发;产业内贸易方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orizontal IIT (HIIT) and vertical IIT (VIIT)
between Portugal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period 1996–2002, using a static and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rtuguese VII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s expected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planation of VIIT by Heckscher–Ohlin’s (HO) theory
and that Portugal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low-quality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theory that,
in general, there is no positive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HIIT and HO variable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it may be preferable to use the GMM approach in empirical studies of IIT rather than pooled OLS, fixed effects
or random effects estimator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GMM system estimator obtains more reasonable parameter estimates
than the first-differenced GMM estimator.
相似文献
Horácio C. FaustinoEmail: |
13.
The paper discusses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y on foreignemissions and on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We use a Dixit-Stiglitz typemodel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an endogenous number of firms.Production generates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which spill over to theother country. It is shown that environmental policy has an impact onmarket stru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se market structure effectsinduce changes in emissions abroad. In contrast to what has been derivedin earlier contributions, it turns out to be possible that tighter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t home lead to less emissions abroad. The paperderives these results and provides the economic intuition behind them.Finally, conditions for optim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re derived. 相似文献
14.
分割生产、垂直型投资与产业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分析了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任意分割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在国内外配置生产环节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为分割生产而进行的垂直型投资对贸易和消费者福利产生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垂直型投资的传统研究不同,为分割生产进行的垂直型投资和贸易的动态关系始终是替代关系,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分割生产行为正好使消费者福利水平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美贸易顺差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贸易顺差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及东亚诸国对华产业转移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其实质是我国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由此引发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较大阻碍,理性地分析中关之间贸易顺差的成因已渐显迫切。本文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结构入手,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构性成因,得出中美贸易顺差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结论,从而两国应该以正确且双赢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文章认为,要素禀赋理论肯定了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所能给自己所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中美的贸易顺差,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发挥其劳动丰裕国的优势,增进就业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有利于美国将其国内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效率更高的其他行业当中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两国应该正视并充分肯定这一现象,毕竟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同时也需要两国拿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尽早尽快地放松政策管制,以免给正常的双赢贸易带来扭曲。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最小有效规模、市场集中度、成本产出弹性指标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性,根据Giuseppe Celi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出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低于进口质量,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异,表现为低端垂直产业内贸易.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未达到规模经济性,不是引起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而基于中美两国资本-劳动比的产品质量差异,才是两国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2009年中美贸易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得出如下结论: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部分行业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且呈不断恶化趋势;出口规模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的产业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越小,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与污染品并无必然联系;美国对华FDI转移并未引起美国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全球FDI向华转移使得"污染天堂"理论在华成立;中国出口CO2排放速度低于其出口速度,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变中国污染顺差国的地位,中国需加强对美国污染品的进口,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对价值链高端清洁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已经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在国际间传导和扩散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通过在1998-2007年十年间的季度经济数据基础上,用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在长期中并不发挥作用,只是在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传导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作用,并且美国经济波动只有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长期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选取2001—2006年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和B指数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对我国海峡两岸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在贸易结构上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2001—2006年我国海峡两岸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