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不仅对城市综合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益于提高国家或社会文明进程的可持续性。根据生态文明的系统特征,可以明确城市生态文明评价的基本原则,设计6大类40个具体评价指标,并建构相应的评价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具体学者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叙述,并对我国现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分析能促进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做好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在这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北京市应在生态经济方面,上海市应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广州市应在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人类同自然环境(原生)与人为(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抗拒、改善,所达至趋利避害、协调适应和进步开化的状态.它是原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期,凸显高技术、知识化、信息化,使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6.
简要阐述了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内CBD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提出了CBD生态评价系统的重要意义,根据系统指标学原理建立了中央商务区生态综合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已建CBD生态程度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东中西部地区农产品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且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与地区农业发展不匹配。进一步对测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由此得出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区域分类特征。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了解和科学评价城市的健康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健康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连云港为例,对其2016—2020年城市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连云港市健康程度总体呈稳增长趋势。根据研究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描述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从发展视阈界定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涵义和特征,可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经济发展条件生态化、经济发展过程生态化、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相较于已有的评价体系,不仅更准确地表达了表征指标与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经济理论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兼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针对生态文明动态化、区域性的特点与基本内涵,尝试建立省域范围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综合评价江苏省生态文明的建设绩效。文章指出2000—2007年间江苏省与全国的建设程度差异,同时总结2007年度江苏省13个地市的发展阶段差异。鉴于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完善生态设施、健全生态补偿、发展生态产业及增强生态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丁蕾  吴小根  丁洁 《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评价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构建特定区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旅游竞争的重要依据。文章从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环境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设施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在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测算了指标权重,并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以避免专家打分时因循环导致标度把握不准丢失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财政为主的生态补偿体系中,社会民众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的地位被忽视。确立民众作为生态补偿的基本主体,以民众作为生态补偿的主体,政府为生态补偿提供制度环境,可以将行政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转型为法治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永兴  李卫江 《经济地理》2002,22(5):530-533
本文结合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研究和提出了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基本原则、数值标准化和权重配赋等,作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提出统筹城乡这一新的发展思路。文章以重庆为例,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和研究指标的分析,运用定量化的手段,尝试建立重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监测体系。文章系统总结了重庆直辖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特点,并以重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对2003—2007年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比较重庆城乡经济发展可能产生和存在的差异、原因、问题和特点,并加以对照分析和研究,进而揭示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重庆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落实程度及其发展特点,以此作为确立和制订重庆城乡经济发展对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红梅  王小伟  谭洁 《经济地理》2008,28(3):442-444
从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入手,确定了包括4个准则层、15个要素层、31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运用综合评分法评定出长沙市2000—2004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当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地评估自身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最新研究进展;阐释了其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以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省(2002年)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赤字为0.2883hm2,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在体现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引起了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问题多种多样,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城。  相似文献   

19.
由于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经营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三农"问题的缓解。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体系框架,将模糊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评估体系中各类构面、指标的权重,尝试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综合评估体系,并运用该评估体系进行实证评估。  相似文献   

20.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赵莹雪 《经济地理》2002,22(5):534-538
依据可持续发展农业内涵及山区县域复合系统的特点,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并以五华县为例做实证评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