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应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在过去的 2 0年里 ,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是理所当然和势所必然的话 ,那么 ,在今后的若干年里 ,相比经济增长 ,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政府要在公平与效率 ,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 ,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 ,并做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承诺 ,即把增加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蔡昉 《经济月刊》2012,(12):59-59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并首次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否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能否得以调整升级,是衡量经济增长成效和包容性的重要标志。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先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是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消化城镇企业冗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保障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及保障社会稳定。就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当前中国税收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目前税收立法严重滞后,权力机关依法治税意识淡薄;现行税法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税负不公平;非公有制企业税费过重,税法之外的收费尤其重。通过系统地分析影响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建议通过厉行税收法治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吕瑱 《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61-162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农业出现了富余劳动力,劳动力就业转换滞后于产业转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选择正确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转移模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邢光明 《经济师》2013,(1):29-3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关键。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只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论",把降低失业率、开发就业岗位作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现阶段大量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7.
政府促进就业:目标、制度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始终伴随就业的巨大压力,“政府促进就业”是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促进就业则是政府首要的经济职能。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人群将不再局限于城镇人口。政府促进就业要着力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帮助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协调城市就业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就业以及维护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包括三大内容,我们必须依照长期发展、长短期均衡和情势变迁的原则确定自己当期的调控取向。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在所难免。但并不会出现所谓的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的调整。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同时,“就业优先”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一味地追求充分就业而损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的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过分偏重GDP、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教育结构失衡等。要实现经济和就业同步增长,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对以上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新疆劳动力资源处于相对短缺和绝对剩余并存的状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又非常严重。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减弱,尤其是第二产业资本增密导致排斥劳动力就业的趋向显;二是劳动力资源增长相对较快;三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劳动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邢梅 《经济论坛》2005,(13):17-18
一、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现状 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是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时期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反映,就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四级”特征,从这一结构特征出发缓解我国城乡就业压力的途径是:城乡互动;内部吸收;外部转移;政府保障。这一思路实现的途径和措施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非正规部门和非农产业经济;转换经济增长目标;完善劳动力市场,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李飏 《新经济》2022,(11):26-31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面对疫情多发散发等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的冲击,广东上半年顶住了疫情压力实现了正增长,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出口稳居全国第一,外贸稳增长趋势突显,市场主体数量较去年不降反升。总体来看,广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实属不易非常难得。当前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稳中承压的态势还比较明显:消费性服务业反弹未达预期,房地产下行、外贸订单不稳,导致工作不饱和,可能出现关联行业失业人数增加。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以经济增量扩大就业容量、聚焦关键环节挖掘潜力以内需复苏带动就业复苏、聚焦海外需求开拓市场以政策组合拳确保就业稳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产业结构、人口、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0年以来,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长效应已初步显现。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市政府可能将系列新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与磨擦性失业问题;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外来劳动力对本地人员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问题;外部劳动力进入所导致的上海产业“滞移“现象,等等。同时,上海也面临着继续追求经济增长还是追求人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模式的选择。本文利用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分析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增长及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实现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战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加速转型期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其重点就是要通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变政府管理职能出现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规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建立高效、透明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效率,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应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变“增长优先”为“就业优先”,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兼顾增长和就业的方向转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参考》2004,(17):2-1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加速转型期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其重点就是要通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变政府管理职能出现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规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建立高效、透明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效率,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应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变"增长优先"为"就业优先",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兼顾增长和就业的方向转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宏观调控一直建立在“可控性”的信念基础上。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二重的:第一重目标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第二重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后一重目标要服从并服务于前一重目标。“可控性”的信念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不相容,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政策工具和相关经济参数的控制能力在不断衰减。宏观调控目标的多重性往往造成调控目标冲突、多变、调控滞后和调控结果失衡,从而导致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和经济不稳定。重构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理念、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调控架构的重构。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和增加就业,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得出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投资、专业分工、资源合理配置、劳动力就业数量和知识进步等五个方面。其中投资会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即出现了资本投资的增值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总劳动时间的增加;知识进步即可以节约投资,也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其余方面带来的经济增长量都来自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据此思路推导出了经济增长的二重积分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它可以直接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进而直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外,民生措施通过坚定市场信心、改善消费与投资环境,能够有效构筑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加就业和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但高速GDP增长能否创造出多的就业机会,则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区域布局等因素。通过对GDP就业弹性的分析、产业产值弹性比较,并从资源禀赋情况和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来看,云南省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就业弹性水平,选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政策才是实现就业增长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