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  相似文献   

2.
3.
采用Hummels的估算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方法,运用中国2002~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署的进出口数据,对中日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水平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的计算。结论显示: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密集行业的产品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这表明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对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逐渐下降,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两国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品内分工理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两种类型.回顾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沿革,在产品内分工理论框架下对加工贸易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加工贸易是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重要途径、一国可以通过加工贸易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产品内部,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作为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竞争力比较强的依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所以,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探讨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突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为出现了以纵向专业化为基础的全球性的产品生产协作,即原来集中于一国或一地的产品生产现在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某特殊阶段或零部件与组件的生产,从而使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的内部,我们将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intra—product trade,参见Amdt,1997 and 1998)。产品内贸易不同于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重新活跃起来,不但在量上构成为国际贸易显著增长的原因,而且成为国际贸易流向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根据Feenstra与Hanson(1997)的计算,美国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购买量的比例从1979年的8.6%上升到了1990年的13.9%,  相似文献   

7.
程婷 《时代经贸》2008,6(5):106-107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全球性生产网络的建立和产品内贸易的不断增长。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它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产品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重点研究了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及其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产品内分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层面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本文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和分析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本文考察有关这类分工现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比较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产品内分工的发生基础和决定因素,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分析框架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PCR的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秀娟  黄福才 《经济地理》2007,27(5):847-851
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PCR),对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8个定量因素和1个定性因素。以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贡献率。得出结论:①区域旅游竞争力受到区域旅游产业因素、区域环境因素和区域与客源地的联系因素三方面的共同影响;②区位条件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③当前影响我国各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五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可进入性、旅游企业竞争能力、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巨量白银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本文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形成的机制。与晚明时期类似,当前我国也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所致。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对标贸易强国建设目标,本文结合省市参与国际贸易的实际特征,将已有国家层面对外贸易竞争力测算方法应用于省市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测评工作中,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开展测度及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无论是分别考察进出口情况还是考察综合贸易竞争力,长江经济带下游三省市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均要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但其水平发展的波动性十分明显。进一步的结构分解结果显示,区域内上海、重庆的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水平变化均取决于综合价格水平贡献,而其余省市进出口某一方面的竞争力水平变化则依赖于贸易份额的贡献。分产品类别对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下游三省市的主要产品类别均在区域内实现了较高的进出口及综合对外贸易竞争力;中游四省市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约有一半类别的产品达到了区域内贸易水平的前列;而上游省市主要在个别产品类别上实现了较优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程乾  郭静静 《经济地理》2011,(7):1226-1232
古村落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对其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社区参与型古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熵法等确定主要的旅游评价指标并获得其贡献指数,从游客感知、旅游经济效益、旅游发展经济环境基础和旅游地环境四个不同角度综合地对古村落旅游竞争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乌镇和平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分等方法获得主要旅游评价指标数据,从游客角度和专家角度对旅游竞争力作出综合评价,并通过两地竞争力指标得分情况的对比,为其旅游产业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一直在快速提升.但是其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中低档次的大众消费品领域,并且是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以代工、贴牌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以生产者微利、劳动者低工资和低福利为代价获得的.如何增强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学君  龚梦 《经济地理》2011,(7):1185-1189
本文首先运用Grubel-Lloyd计量法和GHM分解法对1997—2008年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及垂直型和水平型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加以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从国家层面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贸易伙伴的贸易开放度是影响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国家层面因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地理距离、市场规模因素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09年的数据,通过定义社会生产效率、服务效率、盈利效率和成长效率,研究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效率值动态变化和各银行的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一般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其社会生产效率、盈利效率过低,但如果将投入变量中的员工数目换为工资薪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效率则有很大提升;股权结构会影响效率值,但国有股与效率值不一定负相关,而外资股和效率值正相关,只对于生产效率成立,对于服务效率和盈利效率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首先简要阐述现代服务业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接着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了苏州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未来前景及如何处理与上海市的产业关系,最后提出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方法论原理指导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构建了一套涵盖12个因素、46个子因素和97项显性观测指标的五层测评体系。对指标权重、集群边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等的分析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操作是方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全球价值链(GVC)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力量,已使当今的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总结在GVC的影响下,当前国际贸易呈现的6个特征性事实;其次揭示了在中国贸易急剧增长的表象下,隐藏着GVC这样一种组织和治理的力量,并从结构、地区、主体和地位等方面,分析了GVC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最后,指出中国外贸在GVC下面临的挑战及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