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相安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106-106
由于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气象学、森林水文学、环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原理的提出,促进了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与评价。按照森林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取直接收集有关资料,采用定位半定位方式计量各项森林生态效益,然后可采用商品价值法、等效益物替代法等评价森林的生态效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的计算森林的各种设益, 相似文献
4.
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进而探讨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地处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干旱漠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以森林为主体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荒漠乔灌木为主的绿洲外围荒漠生态系统——以人工林防护林为骨架的绿洲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独特的新疆荒漠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森林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然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在森林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8.
王蓉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2-55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功能的生态公益林,为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与调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需要我们优化单纯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途径,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跟踪,逐步启动国内的碳汇贸易,以适应国际森林碳汇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永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0,(1)
森林生态功能的经济补偿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中的补偿办法、补偿制度、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来调整森林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制度设计,美国、德国、日本、哥斯达黎加和巴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的筹集等方面都有许多先进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机制,扩大补偿对象的范围,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拓展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引进激励机制,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细分研究——基于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地之一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应用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方式,以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视角来分析生态旅游者类群特征。研究表明,在以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构建的两维坐标系中,可以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分为友好型、破坏型、真正型、伪生态、可持续和偶尔型等6类;生态旅游者在环境意识、环境责任、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环境解说、居民利益和行为表现上均有差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市场仍然是一般生态观光为主,生态旅游为辅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遗产概念的发展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遗产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从横向来说,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且从仅保护单一要素遗产向同时注重保护多要素集成遗产,从仅保护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形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发展到对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所谓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等的保护;从纵向而言,则依次还可区分出社区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遗产,并以社区层面的遗产最为脆弱,最易忽视和破坏。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当代的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并就如何真正落实遗产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文章从世界自然遗产概念释义人手,介绍美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分析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对策——西湖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过去几年来杭州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做一简单回顾,并从遗产价值、城市发展和旅游管理三个角度对其在申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三个对策:①唯一能反映杭州1000多年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统领西湖美学价值和茶文化、并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是佛教禅宗。进而认为,西湖只有作为禅宗美学最完美的物证,才能真正认识到西湖巨大的遗产价值。②建设部门应尽快出台“景观条例”(landscape ordinance),在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阶段就介入管理,加强历史景观的保护和恢复。③加强旅游点环境容量研究,出台相关游人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的引入--以丝绸之路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与保护。但迄今为止,申报工作都是局限于我国范围内申报,尚未开展多国联合申报的尝试,模式比较单一。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例,通过分析丝绸之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并进一步对中国引入多国申报模式的必要性作以初步的论述,以供学术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洞庭湖湿地世界遗产特征及其申报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非常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受到忽略。文章分析了世界遗产发展状况,概括了南洞庭湖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特征,结果显示,南洞庭湖世界遗产符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的要求。在国内首次提出尽快开展南洞庭湖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的建议,提出了遗产申报程序和步骤及战略构想。对南洞庭湖加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代世界城市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和全球城市等相关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其理论发展以城市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突破了传统世界城市研究中实证数据的局限,打破了等级观念在城市间关系研究中的垄断地位,凸显了城市间建立联系并互动合作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适应全球化经济时代城市间关系演变的需求,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以“流动空间”替代“地方空间”作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心流动理论”替代“中心地方理论”来解释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推动了本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基于上述对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梳理,认为我国的相关领域研究可以从城市间关系的转变、城市研究视角的转变、城市策略的转变和城市职能的转变等方面取得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自然资源价值的形成与评价方法浅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价,并将其融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与自然资源保育的需要。文章首先就自然资源价值论的理论依据和估价方法进行了讨论,然后以池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例,计算自然资源交换价值、生态效益价值、自然资源资本价值,以验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