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及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实施的日益深入,给规划范围市乃至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优势不突出,劣势依旧的严峻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哈大齐地区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了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的概念及其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物流基础设施数量、设施与需求配比、设施规划执行主体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镇空间布局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城镇发展的综合效果、中心城市与周围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城镇的舍理分布等一系梦4重大问题。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的构想,即圈层结构式布局、点一轴式布局、卫星式布局。哈大齐工业走廊将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镇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4.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内集聚了三个重要的大中城市,集中了黑龙江省主要的产业和人力、交通、资源、土地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6个方面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国家及黑龙江省制定的系列政策增强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对外资的吸引力。但黑龙江省吸引外资还存在自然和地理不利、体制改革落后、投资环境未尽人意等不利因素。同时,我们还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相似文献   

5.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近几年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迅速,令世人瞩目。但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加快走廊的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快实施走廊产业布局整体规划,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建立有序统一的共同市场等。  相似文献   

6.
哈大齐工业走廊一体化理论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玮玮 《当代经济》2008,(5):104-106
黑龙江省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在黑龙江省情、政情的基础上.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为主线,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对象,分析区划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复合行政观点,引入到黑龙江省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丽军  王玉华 《经济师》2014,(12):22-24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哈大齐工业走廊精神文化,是结合全球化背景下哈大齐工业走廊整体实际情况,对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大城市的精神文化进行总结与提炼,是对原有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精神文化的研究,是积极响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增强黑龙江精神文化凝聚力,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精神文化品牌,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以饱满的精神与国际和谐接轨,以最终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着眼,分析了走廊建立以来工业走廊主要城市的各类资金使用情况,发现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而对于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利用率较低。为了调整和优化融资结构,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支持并推展工业走廊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0.
哈大齐工业走廊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物流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物流信息平台的使用和推广是实现哈大齐区域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针对哈大齐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构建哈大齐区域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区域物流发展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需求,着重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信息平台各项基本功能进行了研究,为区域信息平台的最终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海燕  王富喜 《经济地理》2008,28(6):928-931
文章从界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入手,将自组织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探讨了上述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将自然与人文环境比较特殊的欠发达地区—新疆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深入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度。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结果,将南疆地区城市划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地域类型。除了库尔勒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属于和谐类型以外,其他4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均属于不和谐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非农人口比重增长,和谐度表现为"U"型变化特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变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盖文启 《经济地理》1999,19(5):24-29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通过分析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动特征与趋势,提出实现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6.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湘满 《经济地理》2002,22(5):525-528
流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既是由分水岭所包围的自然区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开发的重要单元,构成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生、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点。在流域开发中,流域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甚至不同流域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它们是流域开发管理矛盾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流域内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必须解决与水资源相关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其次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再就是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吕文明  刘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467-469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河西走廊地带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比起其他省区,差距却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其旅游资源在空间和经营管理上的分散,旅游资源和产品整体形象不够突出,产品线路以文化观光为主,结构较单一,开发思路及经营管理理念不能从整体考虑。如何有效整合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构建旅游精品片区,设计与之相协调的整合对策是关系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拟通过对河西旅游资源的概念性评价和资源整合条件分析,提出旅游整合开发的思路构想,以期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烟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对烟台市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7类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烟台市所包括的13个县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得出结论:①烟台市的水资源和人口、经济、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协调,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②烟台的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长岛县6个区县的水资源和区域发展不相匹配,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③烟台市水资源的支撑能力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水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基本是从东南丘陵向西北平原由高到低过渡。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发展中地理势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勤业  吴绍洪  陆大道 《经济地理》2003,23(4):441-444,456
从区域发展的各个主要相关要素,初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势能。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当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在地理位置、区际差异、区域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所显示出发展的综合优势即是该区域在这一系统中的地理势能。这种地理势能的大小受自然环境基础的深刻影响,并可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上的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地域间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产业优势的潜在影响力为地理区际势能,如各种环境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合理匹配的所谓地理地带性规律,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际的差异还体现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历史悠久的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理区际势能。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影响力为区域结构势能。环境质量势能是环境质量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态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弱了区域环境质量势能。地理势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