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个区域的比较优势,一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强化或者弱化。“比较优势本身,显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笔者依据1984年~2007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数据,检验了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等对我国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不明显;电力基础设施增长率对于制造业各类行业的比较优势的提升则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资本品和重工业中间产品行业.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倍受关注,且存在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争论,二者都主张利用动态比较优势,但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赶超战略的缺陷,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战略的条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赶超只能欲速则不达,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入世后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科技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此中国应加大教育的投入,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化,逐步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实证分析:1998-2008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比较优势长期维持在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上,并且优势不断加强。传统的分类分析高估了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通过产品的技术分类分析发现,在真正的中、高端技术产品上,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并且比较劣势不断恶化。今后应努力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发高端技术产品,力求真正在中、高端技术产品上获得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禀赋比较优势与制成品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佺 《当代财经》2004,(12):62-66
在中国入世和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着全面开放和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的环境。西部原先的产业结构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逐渐暴露,并且缺乏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所必须的资金。这要求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有很强的务实性。西部地区的制成品产业结构优化应建立在当地客观的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之上,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要依赖于禀赋结构的有效升级。因此,民间资金与外资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西部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禀赋比较优势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高杰  毕世宏 《经济师》2005,(5):239-239
文章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提升一国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战略可以保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阐述了我国实现比较优势战略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代比较优势是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各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对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质疑,强调是技术水平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掩盖了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垄断的存在,从而不能有效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贸易剩余的分割问题。并指出现代比较优势所宣扬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其鲁  卢宁 《经济论坛》2005,(17):41-42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看出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不但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升级,而且能促进产业链延伸,进而对走出"比较优势陷阱"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是当代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当代发展中国家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不可取的。发展中国家应结合国情和国际竞争新环境的要求,在学习和创新基础上创造和积累市场制度、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后天优势,促进全面跨越式发展。我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自主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赶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的趋势,利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和各类商品出口比重考察了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轨迹,发现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规律,但是,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因此,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着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对此,本文提出了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虚拟水战略是从水资源需求管理角度解决水短缺问题的重要创新,它的成功实施需要经济理论分新的支撑.本文针对两个地区,设计四种可能的情形,在这些情形中交错地假设两个地区在水资源供给、其他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方面的异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选择,从而论证虚拟水战略的实施环境,得出结论:即使缺水地区也应综合考虑水资源、其他限制性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的机会成本,正确运用虚拟水战略以增加自己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重构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礼伟 《经济纵横》2000,(11):34-36
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从而是脆弱和没有发展前途的。推进技术创新才是重新构筑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在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的框架下,经过需求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中间产品模型等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已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架构,但实证分析并不完全支持其适用性。发展中国家学者从长期考察,对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高志文 《经济师》2007,(12):44-45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和相对增长速度指标对我国各省区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优势产区正在逐步北移。在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加快培育玉米和大豆优势产区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水资源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硬约束;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至今,中国刷新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的奇迹,增长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为纪念这一历史性转折,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河北省及全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笔谈分析,本刊特选其中5篇刊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经济问题》2006,(4):24-25
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也是依靠劳动力优势赢得了世界工厂称号。但是就目前经济发展的走向来看,我国充其量只能说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支撑的世界加工厂。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应对,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现有文献提出了很多影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推动因素,本文在从区域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的概念和优势转化的阶段做出了界定的基础之上,实证检验了这些推动因素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各个阶段的相关性。其中那些不存在相关关系的因素正是阻碍我国区域优势进一步转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该文在利莫尔、皮特森检验的基础上,利用61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对主要农产品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糖以及全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了计量检验.该文的结论是:资源禀赋仍是解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各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