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弊端。有必要从土地征用制度设计欠缺公平、宪法立法存在矛盾、公共利益模糊、土地征用正当程序缺失、补偿标准偏低、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六个方面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而政府应转变观念,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土地供应制度,还应从公共利益界定、正当法律程序完善以及提高征地补偿门槛等方面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丹丹 《大众商务》2010,(8):255-255
土地征用制度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运行对农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让大规模的农村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政府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用制度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运行对农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让大规模的农村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政府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所谓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存储后,以公开招标、拍卖出让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前提,以土地市场为依托,以土地储备机构为载体,建立规划高效的土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征用)-储备-开发-出让”的运行机制,使土地储备成为政府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土地供应制度存在游戏规则混乱现象,城市存量土地虽然…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国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及可持续利用,而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我国具体实际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立法和法律修改的动态提出了改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地征用制度,其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方法,不利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与市场经济的平等与竞争原则相违背.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要有新思路,即"双轨制":公共利益征地,可仍实行现行征地制度;非公共利益的赢利性征地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成功的范例,但其存在着土地权属制度既模糊又不完整,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很低,土地征收、征用制度规定侵害农民利益,土地保障色彩浓厚等弊端,现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为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应从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切实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产,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依法公平补偿,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陆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产权、公平、地租、效用四方面探讨了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依据,其次,对有关土地征用补偿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若干启示,再次,着重对我国当前土地征用补偿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公共利益"的认定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特别是由于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甚明确,致使大量土地被私人利益集团攫取。因此,应重新构建我国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弊病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侵害农民利益、征地补偿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弊病,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减少国家行政干预,规范征用土地的补偿机制,调控和约束地方政府的作为,完善和健全土地征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是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所创造的一个新词汇,意指计划经济中与政府生产计划相联系的家庭生育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计划生育常常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是工业革命以来逐渐盛行的避孕和节制生育,二是指目前我国实行的政府根据计划或政策向各个家庭分配生育指标的现行计划生育制度。共和国60年的计划生育恰好可以按照这两种不同含义划分为前后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即1949—1979年,是我国逐步建立和强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新生政权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的避孕和节育要求当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民主权利,积极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相关限制性的规定,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国家公开倡导和支持的避孕和节制生育制度。第二个30年即1979-2009年,是党和政府开始反省并摸索改革和改变计划体制,寻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时期。本来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在性的因素决定无法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人们却受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从束缩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以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希望尽快把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的思想支配下,人们继续沿着计划经济的思维并进一步强化了毛泽东的计划生育的设想,要求居民生育必须符合计划,迅速建立起由政府决定居民生育行为的现行计划生育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政策制度对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具有显著影响,但仅仅考量单个环境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往往会夸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为此,通过综合考察三类环境因素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发现母国的经济规模、银行产业发达程度、银行制度完善程度以及母国与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银行跨国并购中被并购银行的决定性因素则有所不同,主要是东道国与母国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东道国银行产业的发展情况,而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政治经济和财政税收变革的50年中,税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1952—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以“非税论”为主导、以简化税制为基础的税收理论“弱化”阶段。这一阶段,税收成了与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不相融的“异物”,税制简化、税收理论削弱。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理论研究以强化税收的经济调控功能为重点、以“两步利改税”和全面重建工商税制为重心,处于“文革”后的起步、恢复阶段。1992—199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税收理论研究以突出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全面完善税收的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为目标。以1994年的税制改革为中心,进入一个新的更加繁荣的阶段。本文以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为主线,对我国税收理论发展50年的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制度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央计划经济的绩效与市场经济的绩效有显著性的差异,产权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是决定不同经济体系经济绩效差异最为重要的因素。制度是经济体中经济个体博弈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比中央计划经济提供了更强的激励.从而更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所以从消费者福利来看,市场经济比中央计划经济更有效。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是从产出还是从消费者的福利来看,市场经济都比中央计划经济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作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差异性也逐渐凸显。在分析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基础上,可以探讨出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住房政策,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 ,完善的中央集权政体及其制度 ,能使统治者将经济管理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这一目标不能不通过其代理人来实现 ,而当代理人对经济资源拥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控制力 ,掌握部分决策权时 ,其必然利欲膨胀 ,产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从而背离统治者的最初目标 ,并引发统治者与代理人之间对经济资源控制的矛盾。秦汉至唐间的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 ,正是这种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相时比重不仅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决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也制约着政治体制改革.根据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可以2004~2005年为界,将中国的改革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诗人通过对一战后的精神空虚、爱情枯竭的描写,揭示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和文明衰落。该诗运用旁征博引、象征、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和独具匠心的谋篇结构,表现了诗歌主题力度,加强了诗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指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无疑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产生了更紧迫的要求,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分别从政策法规和教学研究方面对我国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市场背景,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却体现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思维的揉合。本文具体分析这两种思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的三大内在矛盾,指出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市场作用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是破解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