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战后处理的意义上,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应该以法律文件宣告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但由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拒绝侵略战争责任的谢罪、赔偿,两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法律解决”不可能实现;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情报战活动和“遭遇激战”式的政府间谈判,两国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既然不能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历史连续性结构也就决定了中日关系仍然不正常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的"中枢神经",是政治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政府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政治沟通都相伴而生并影响着政治决策.本文以乌坎事件为例,运用政治沟通理论分析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也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且具时代特色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跨国公司的国际筹资及其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的国际筹资及其决策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吴玲玲跨国公司的经营与财务活动涉及很多国家,其筹资范围广,方式多,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在面临更大风险的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遇,如何趋利避害,筹集更多的资金是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跨国公司筹资... 相似文献
7.
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的动因与进程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内核一边层权力结构的延续性。权力边层率先发起对统制主义的单一性体制的冲击。从改革的发生看,中国的改革属于放权式改革,只是在放权过程中产生了分权的后果。而放权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是可控的,权力内核可以控制改革的速率和领域,从而避免改革可能出现的激烈震荡。改革后的体制创新,使权力内核和边层处于新的互动过程中。由于边层已发生重大变化,权力内核必须作出调适性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学习模仿他国模式,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再到新时代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演进过程.现代化实践的推进源于理论认识的发展,在对现代化基本内涵和建设规律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我国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为那些既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现代化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化。它们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动力、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它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冬,香港中文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王绍光先生应邀来我所工作的中心作三十周年大型公开演讲。这是我们组织的该系列的第七讲,主题是波兰尼的《大转型》和中国的大转型。虽然我对波兰尼的《大转型》也有所了解,但经王先生系统的介绍之后,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长话短说,该书中有一个说法令我印象颇深:伦理经济先于市场经济而存在。对此,我体会到波兰尼其实是说,市场经济不是存在于真空里面的,在特定政治环境、伦理规则之下生长起来的市场经济,一定会带有独特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决策机制、承诺与信誉、再分配、公共物品和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阿伦.德雷泽建构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论证了决策的政治本质对政策选择,进而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促进了政治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整合,为新政治经济学的成型和统一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范式,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正在深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的最优消费率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的最优消费率,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然而,如何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计算最优消费率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文从分析Phelps的黄金律法则入手,引入关于经济动态效率的新判据,并证明了新判据与黄金律法则的一致性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优消费率的求解方法,并利用中国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中国的最优消费率。最后,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内外部环境,论述了最优消费率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沈华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6)
环境规制是控制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从环境风险规制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环境博弈主体的分析,探讨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选择,并在对我国环境规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对我国环境风险规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通胀惯性与货币政策效果紧密相关。本文应用具有统计无偏性的"Grid Bootstrap"估计法和未知断点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了1980—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本文发现,在低通胀环境下通货膨胀仍然呈现相当高的惯性特征,这暗示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依然非常明显,通货膨胀对政策变化的反应速度缓慢。计量结果说明,中央银行至少应该在出现通胀压力前一年采取措施,来应对高通胀惯性环境下的政策滞后效应。因此,新时期货币当局不仅需要保持对通胀抬头趋势的适度警觉,而且应该关注高通胀惯性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研究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的需要,从金融规模总量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重新界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及其深层次的原因.针对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问题,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金融深化发展的"两阶段"战略及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国际多市场寡头条件下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国际多市场寡头是Bulow( 1 985)提出的多市场寡头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自然延伸。在本文中 ,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本国企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技术。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 ,如果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外国市场进行价格竞争 ,那么 ,最优干预组合包括国内生产补贴与出口税 ,它们对本国福利的作用是一致的。第二 ,如果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外国市场进行数量竞争 ,那么 ,最优干预政策组合包括国内生产补贴与出口补贴 ,它们作用于本国福利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这时 ,本国政府用国内生产补贴执行反托拉斯职能 ,用出口补贴执行利润转移职能。第三 ,作为模型的一个应用 ,本文论证了出口退税政策会加剧国内市场的扭曲 ;而且它不一定能够提高本国福利。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特点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地区特点,金融系统作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必然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从部门和整体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并由此对区域金融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发展虽稳定增长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区域复杂性.从金融与经济的区域协调角度,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