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银行业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能银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中国要想走出国门,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必然会走向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聂卉 《当代经济》2006,(14):88-89
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银行业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能银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中国要想走出国门,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必然会走向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营销的概念被引入银行业市场。所谓银行市场营销,是以客户为对象,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运用,把金融产品转移至客户手中的管理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全能的业务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国内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市场环境约束、银行经营体制落后以及其自身管理低效等原因,市场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入世之后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全能银行又称为综合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全能银行有三种类型,一是商业银行加上投资银行;二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三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加非金融公司股东。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能银行大多是指第三种类型,而人们通常所指的全能银行是第二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逐步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  相似文献   

5.
梁文宾  陈通  卢丽 《经济纵横》2006,(10):70-72
通过不同经营体制下银行绩效的国际比较,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全能银行的差距,并指出全能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距离进入WTO的时间越来越短。面对外资银行强大的竞争能力——航母般的规模、更高的效率、更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我国的金融产业如何应对? 一、加入WTO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业务范围问题。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管。当世界上的银行正以全能的模式进人改革开放的中国时,而我国的银行却走着严格金融分工的美日模式的旧路,显然同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格格不入。在加入WTO之后,这个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而我们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妨碍了自己去积累全能银行综合服务的经验。 (二)规模和信用问题。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雄厚,它们的许多大银行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和财富,它们尤其注重通过股份制吸引社会游资和通过兼并扩  相似文献   

8.
卓炜 《发展研究》2000,(6):17-18
一、全能银行业已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 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是一种银行类型,它代表了合业经营的制度模式,是指银行不仅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还从事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有的还能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全能银行成为各国银行经营体制的主流,主要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梦 《时代经贸》2010,(2):97-100
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金融目益全球化、自由化、电子化、网络化,金融市场也向着一体化迈进。为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种形态的全能银行,以提高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概念框架、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从概念框架、理论模型以及经验研究等几个不同层面对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进行一些具体的解剖或细分 ,以便于我们理解全能银行多样化经济的内在机理 ,并进一步澄清以下基本认识 :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实际上是其相对于专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 )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美日德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机制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美国市场主导型、日本银行主导型和德国全能银行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机制。以此为借鉴,我国在致力于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机制时,应该以政府政策和金融扶持为导向,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依托,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资金的流动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新潮流谈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俊文  周雄 《经济师》2002,(1):240-241
文章从国际金融业的现状谈起 ,通过列举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得出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并指出发展全能银行应夯实基础、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财富市场的高速发展,旨在服务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已在国内各大城市悄然兴起。文章通过私人银行的起源,中资私人银行与外资私人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外私人银行发展情况的宏观与微观因素分析,全面探讨中资私人银行所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交易费用模型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对全能银行进行的多样化经营 (包括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研究表明 ,全能银行本身面临的诸多复杂的制度性问题使其能否实现相对于专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制度性难题 ,有必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设计一种能从存在于全能银行的可能协同作用中真正获得收益的制度即使用能使来自运作无效率的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 ,实现此目的的一个具体方式是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 ;二是机构的高层管理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中创造条件 ,以便全能银行不仅有机会获取利润 ,而且还能在信任的氛围中学习和运作 ,从而根除那些来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影响成本等问题的无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风控升级的节点.本文使用2008-2018年中国6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水平;(2)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银行风险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并且目前市场势力的提高导致银行风险降低的效应占主导作用;(3)整体而言,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银行的市场势力,导致银行风险水平下降,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势力更强,其风险水平下降,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减弱,其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相关法律的变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金融业的一大趋势。处于“全能银行”与分业经营之间的金融控股公司要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需要进行有效的业务整合。  相似文献   

17.
梁林军 《经济师》2005,(1):29-29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业竞争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变,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正逐步成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银行同业竞争焦点已由负债市场转向资产市场,积极拓展有效信贷市场成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贷款营销已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企业性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趋向市场化的情况下,问题银行对我国的金融稳定,进而对经济稳定构成了一定威胁。建立有效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化解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已经迫在眉睫。构建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问题银行退出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问题银行退出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制度呈现“趋同化”的趋势:各国都采取“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的形式来提高银行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开拓业务的能力,在制度供给上都把提高竞争力放在首位;随着金融制度的改变,各国监管体制也相应的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而且监管方式也逐渐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相似文献   

20.
个人金融业务指银行以个人为主要对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利润贡献度普遍在30%-6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不断增加,个人客户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收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也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能忽视的战略市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同样会把目光聚集在中国这地肥活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