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和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有差别,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毛泽东、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毛泽东和邓小平从来都不忌讳讲利,认为共产党人不仅应当承认个人正当的实际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且应当重视保护和发展这种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他领导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发展伦理思想则是这一实践的理论产物。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探索、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和平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构成了邓小平发展伦理思想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现实生活,沉淀为一种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又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把发展提高到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加以审视。江泽民发展伦理思想是奠定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江泽民发展伦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思想的人本情怀,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发展伦理思想关于在发展中重视精神文明的论述、着力协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各种发展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陆昱 《老区建设》2009,(22):8-10
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思想认为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生态伦理就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道德审视和伦理追问。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内与代际公正的人本视角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敏 《改革与开放》2016,(3):99-100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认真了解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借鉴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环保”的消费观,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念;知常知和的观念;知止知足的观念等.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当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根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可以充实和丰富人类伦理思想的宝库,拓宽民族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彰显生态伦理的民族化特色和内涵;有助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相互融合、促进和升华。现实价值在于: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认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提供伦理借鉴、支持;为制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独特的视角;为民族地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9.
解析科马克·麦卡锡《穿越》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从动物、自然、环境和死亡四个视角阐释科马克·麦卡锡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该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在创造农业文明的漫长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通过与自然的交互影响建立起了一套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物质技术手段、生产生活方式、民间规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今天的水短缺、水污染问题,以及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傣族保留了非常完整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主要从傣族对自然的认识、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约束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规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傣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中考察了伊斯兰教义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其独特文化价值,认为伊斯兰教义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是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伦理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础上,吸取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伦理观点。邓小平伦理思想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调控原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有利于落实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傣族保留了非常完整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主要从傣族对自然的认识、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约束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规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傣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它具有宗教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二者,它标示着人类追寻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同发展的愿望,最终达到人类自身完善的目的。宗教生态和伦理思想,必将成为人类创建新文明以及旅游观念中起先导作用的新思想和新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李俊杰  庞晓建 《魅力中国》2011,(11):360-360
近几年,我国乃至于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这与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有直接的关系。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许多自然资源,因此,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宏观的来讲,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通过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认识及其分析,对比中国儒释道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不同认识,来更深层次的了解生态伦理思想以及现实意义,并指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仅就其经济理论中的伦理思想,做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与生态伦理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实施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强调的发展协调、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折射着同一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凝结着天人合一的一体观、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适度索取的可持续发展观、适应地域差异的生态和谐观和习惯法中的生态保护观等生态智慧,在充分挖掘民族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方面的价值,以期为新时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善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