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萍 《改革与开放》2014,(20):48-49,51
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人-自然”巨系统内部失调的必然结果。从哲学的视角探究自然灾害的本质,对于科学认知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内容向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解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途径。  相似文献   

4.
姜瑶  伍林生 《重庆与世界》2016,(4):65-68,79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内容向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解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归结到一点,就是民生的哲学。从革命与斗争哲学,到改革与建设哲学,再到发展与和谐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走过的历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在这一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的思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己任,逐步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民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陈欣 《改革与开放》2016,(20):107-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历史上《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众哲学》提供的三方互动理论大众化方法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带来了有效的启示。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构建内容、形式、主题"三位一体"的立体培育模式,从而形成强大合力,破除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8.
夏金梅 《黑河学刊》2008,1(1):77-78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反映了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关系着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凝炼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党和政府的关键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厘清普世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构建人本、公正、共富、爱国、革新、荣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中指出,经济建设仍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心,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文章结合儒学的思想,剖析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文章基于儒家文化的视角,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经济发展与儒家文化:一是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儒家文化于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缺少突破性。旧解读没有将历时性和统一性把握好,也没有将哲学主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互区别,这是其缺陷所在。现在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突破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仍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予静 《魅力中国》2011,(11):166-167
传统的文学观念给给我们的文本解读预设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作品、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政治态度、立场——寻找作品、文本的原意。而当代哲学解释学为我们的文本解读开启了新的视野:作品、文本的意义只有在理解中才产生意义,也即是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的融合而产生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视域融合的概念、特征,来讨论视域融合下文本解读的意义,并探寻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基于此,我们党又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深化、发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虽然它们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对民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处闪耀着民生关怀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彦 《魅力中国》2014,(23):257-257
完善社会主义现实基础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源。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最基本内容。改善民生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的关键。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基础;改善民生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是解决农民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从构建多维辐射的教育体系,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平台,制定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建立覆盖全局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对策。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利益兼顾和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市场经济活动中,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区别对待道德传统中的错误思潮,从实际出发,大力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和塑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文从政治社会化视域,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的动力机制、规范机制、传播机制、托底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孙敬东 《理论观察》2013,(4):109-110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民生工程的广泛开展,民生档案也日臻健全和完善,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中的安全保密、民生档案的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来保证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以确保民生富庶,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0.
李奕 《改革与开放》2013,(8):152+154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在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为"三进")应该如何开展,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本着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笔者就人文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