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运用1995-2008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为风险指标,对财政分权和由财政分权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的赤字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的影响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财政赤字水平也越高;并且由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效应能够更好解释地方政府的赤字膨胀,而非财政分权本身。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当前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缓解地方财政困境的长效机制,是加快推出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深层改革方案的必然要求.自主发债暗示了此后在财权分配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权将更合理.但是这也牵扯出地方债发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债务的风险管理机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必要性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3.
行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韶华 《南方金融》2005,34(4):22-24
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与一国国家结构弱相关,而与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存在财政分权高度正相关。本文从用家结构形式入手,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地方分权与自治的特点,比较财政联邦主义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优劣,并结合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历程,研究国家结构与财政权力配置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说明中国的单一制并不构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障碍,只要存在财政联邦主义,地方政府就有可能行使举债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4.
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是学界多年关注的改革大计,随着财政部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已提交国务院待批,我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将是大势所趋。从政府职能、现实财政收支和代际公平三个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地方政府职能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匹配财力与事权效应的不显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代际不公平”的问题,都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提出了紧急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财政分权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财政分权理论述评为基础,文章构建了支出法财政分权度衡量指标,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总体和分省财政分权度.研究发现:中国总体财政分权度已接近或达到最优水平;东、西、中部财政分权度依次递减;财政分权地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财政分权不均衡现象尤为严重;各地区财政分权度缓慢收敛.文章较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我国财政分权状况,指明了我国未来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方向在于局部分权程度的调整而非整体分权程度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不管是来自正规渠道,还是非正规渠道,普遍存在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公债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债权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我国建立地方公债制度已有可行性。设计地方公债制度,包括地方公债监管制度、地方公债发行和偿还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以及协调地方政府公债与中央政府国债的平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财政分权的理论视角探讨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在阐明财政合理分权的若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在于财政分权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县乡财政解困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寻求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合理分权.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既是完善市场经济、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财政职能、缓解各级政府财政困境的必然选择。本通过研究美国的地方公债体系,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地方公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基本条件已经成熟。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王朝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中指出:“地方公债能否顺利发行,决定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社会公众具备充分的应债能力;二是地方政府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有能力避免由此导致的财政风险。”从这段话中,至少可以理解出两层意思:一是社会资金的余缺和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举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过去几十年里,财政分权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财政分权赋予地方更大的支出和筹资责任,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分权背景下,如何完善地方财政监督体制,有效防止因分权改革带来的地方失控风险,确保中央政策在地方的顺利执行,是财政分权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法国的经验表明,在进行分权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分权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