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我们课题组在 1 999年进行了一次覆盖六省市的住户调查。本文利用这次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考察。通过综合考虑收入标准和消费标准 ,我们把中国城镇贫困分为三种类型 ,即持久性贫困、暂时性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在贫困人口中 ,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选择性贫困 ,即他们的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低于贫困线。我们对贫困户的消费函数进行了估计 ,其结果显示以下几个因素对贫困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修匀收入的效应 ;人们防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心理 ;人们为将来投资而进行储蓄的行为 ;家庭对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特别需要。我们还对三种贫困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预测的金融资产和预测的收入 ,以及教育和医疗的特殊需要都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的消费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反贫困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贫困人口行业固化、区位固化和群体固化逐步形成。由于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城市贫困状况和人口构成呈现出地域、行业、城市等级的空间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救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为遏制城市贫困日益恶化,有效破除城市贫困固化态势,应在现有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重构贫困人口聚集区地域格局,提升贫困主体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的类型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分和判定贫困类型 ,是制定反贫困策略的前提。贫困问题的错综复杂性 ,可从贫困定义的系统分类中得到证明。从层次角度分析、研究贫困的外延问题 ,按照传统的分类法 ,可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按照 2 0世纪 90年代新发展的外延理论 ,可将贫困划分为三个层次或三种类型 ,即“维持生存”、“基本需求”和“相对遗缺”或绝对性贫穷、基本性贫穷和相对性贫穷。正确判断转型期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类型 ,对于中国的反贫困理论和反贫困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现象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经济7问题,各级政府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出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贫困增加是中国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目前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有关专家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二是贫困原因与反贫困政策分析。课题专家还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介绍该课题的部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邓遂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58-259
在临海地区整体走向富裕的同时,部分临海家庭正挣扎在贫困线上。目前临海家庭贫困主要表现为认知观念性贫困、社会风险性贫困、临海社会转型性贫困、临海经济开发型贫困和家庭结构性贫困等五大类型。家庭贫困是家庭自身原因与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消除、减少临海家庭贫困存在宏观的社会原因同时,更需要依据具体贫困家庭的具体贫困成因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贫困的本质入手,指出生态贫困是城市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农村扶贫的推进也使得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城市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严重.通过对城市贫困的研究发现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贫困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对于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对消除贫困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一个转变——从农村贫困到城市贫困的转变。同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有特色的反贫困之路,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贫困者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状况较差、知识和技能缺乏,因而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使城市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越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逐渐的转型使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贫困问题并非中国个例,世界上处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该文选取英国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对其若干城市贫困治理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余根强 《时代经贸》2012,(10):109-109
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具有阶层性趋势、是以失业为实质的贫困、具有再生性贫困的性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要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有效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救助体系、强化对河南城市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完善河南城市贫困预警机制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具有阶层性趋势、是以失业为实质的贫困、具有再生性贫困的性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要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治理河南城市贫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有效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救助体系、强化对河南城市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完善河南城市贫困预警机制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际流行的贫困距指数研究方法,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调查和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城市老年人家庭作为计量单位,从支出口径探讨了中国部分省、直辖市的城市老年人90年代贫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比了两次调查相同省份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收入变化情况。这一特定群体的老年人在90年代收入增长缓慢,有可能陷入以收入口径测量的深度贫困。对如何改善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际流行的贫困距指数研究方法,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调查和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拙上,以城市老年人家庭作为计量单位,从支出口径探讨了中国部分省、直辖市的城市老年人90年代贫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比了两次调查相同省份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收入变化情况。这一特定群体的老年人在90年代收入增长缓慢,有可能陷入以收入口径侧量的深度贫困。对如何改善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的新贫困是一种转型型贫困,它基于社会基本制度转型而产生,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福利制度转型、身份制度转型等方面。由于包括单位体制及户籍制度的彻底消除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转型型贫困现象作为一种结构性贫困现象,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改变。只有从建立平等化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掘民间力量和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均衡化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并实施与现实条件相契合的反贫困对策,才能防止贫富分化的进一步扩大,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楠 《时代经贸》2009,(12):12-13,11
现阶段,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贫困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一些应用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转型期的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人口一直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对象之一,因而贫困问题的恶化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社会福利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又引起了新的贫困。中国近年来城市中的贫困现象是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同时发生的,具有其自身明显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贫困的特点,主要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由经济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等各种因素所致。因此,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缓解贫困;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都成为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同时,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社会福利的法制化进程,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8.
田源  董丽晶 《经济论坛》2011,(12):32-34,38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密集分布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日益显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既关系到当地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稳定,又关系到东北振兴的大局,应引起高度重视。面对日益恶化的资源型城市贫困状况,文章对东北地区部分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职业技能培训、生态环境整治、体制创新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对其城市贫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研究陕南移民搬迁农户的贫困类型和成因有利于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陕南安康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移民搬迁农户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移民搬迁农户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三种类型。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比贫困线低的农户所占比例为28.57%,这种贫困类型属于选择性贫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愿搬迁和集中安置对农户摆脱持久性贫困有显著帮助,而2011年的搬迁农户更容易走出选择性贫困陷阱。此外,农户的家庭和社区特征以及生计类型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经济改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体制结构变迁方面的宏观因素,也贫困者个体自身方面的微观因素。而现行救助政策及具体措施方面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偏低、低保救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存在盲区、救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贫困群体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不仅对解决潍坊市城市贫困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范围内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