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闻有虎 《财经研究》2001,27(11):14-17
目前,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社会经济现实的各种挑战。本文通过对创造知识价值的复杂劳动的阐释,表明了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指出:效用价值是劳动价值的虚拟表象。因此,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在价值源泉问题上两种性质不同的理论。无论从理论来源、两者的关系和根本目的看,都不可能把这两种理论统一起来,形成新的商品价值理论,达到理论创新的境界,最终只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否定,导致庸俗的多元价值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昆仑 《经济学家》2001,(2):122-122
勿庸置疑,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的资产阶段庸俗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几乎同时提出,80年代,门格尔的继承者维塞尔,特别是庞巴我又作了系统的发挥,从而使其成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文》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迫切愿望和精神虽然可嘉,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态度却不是事实求是的。从世界观、方法论到劳动价值论的具体理论,《唐文》都将许多不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了马克思,而原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已有的东西却被《唐文》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因此,《唐文》新综合价值价格理论不能不说是庸俗经济学的又一次泛滥。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价值理论 ,经济学者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和争鸣。虽然不同的经济学者的价值理论不尽相同 ,但从总的方面来看 ,最为持久和最有影响的价值理论 ,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 ,最终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在解释市场经济进行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但是 ,它并不能取代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之相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在三个方面是相通的:一是二者都认为使用价值是决定价值的因素;二是马克思对供求规律的阐述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变化的阐述具有形式上的共通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序数效用论都肯定人们对消费品的判定具有"序数"意识.实际上,效用价值论并不是主观价值论而是客观价值论.至于消费者对商品价值判定上的不统一,乃是由事物评判标准的二重性所使然,体现了消费者与商品的互动关系,不能认为就是非科学的;其实,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国家定价",才是商品价值的扭曲表现.应当从"劳动"和"效用"两重角度把握价值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水平就很难提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揭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形成新的商品价值理论,达到理论创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然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因具体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与此同时,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劳动是当今时代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公理性假设,可以归结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本文并以生产力二重性质理论作为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现代演绎的叙述方法作为它的现代拓展的方法基础,提供较为充分而有力的证明.文章最后并倡导了一个解决劳动创造价值中时间异质因素难题的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内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袁欣 《经济经纬》2006,1(6):7-10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对于商品的国民价值向国际价值转移的内在机制及相关理论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并且只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那一部分商品才具备国际价值量的属性。遵循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基本原理,国际价格也是围绕国际价值波动的。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可以获取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的双重利益。  相似文献   

16.
奚兆永 《当代财经》2001,(10):10-15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前提并不只是原始的物物交换,它涵盖极其近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也不是无偿原,而是支付代价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必须化为简单,这本身就意味着也包括复杂劳动在内。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也并不如晏智杰教授所说是“三步分析逻辑”,所谓“三步分析逻辑”充其量只是马克思对价值实体的分析,而整个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而有关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又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这个社会有机体所作的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逻辑是一个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决不是什么、三步分析逻辑”所能概括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价值论,并无狭义广义之分,把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称为所谓“狭义劳动价值论”,只承认其学说史的意义,否定其现实的意义,有贬低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之嫌。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工程是对劳动的含义进行拓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 ,从总体上来说 ,第三产业的劳动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科技劳动往往含有知识财产因素 ,科技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创新力 ;管理劳动是高级的智力劳动 ,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独具的组织力。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正确对待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以及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about corpora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by which they are guided. The focus is on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trol issues, and changes in such conceptualizations over time. Among individuals who are in a position to affect the overall direction of corporations, there are broadly shared views of the overall orientation that should be adopted. Such “conceptions of control” are a response to important contingencies in the firm'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broadly shared conception of control currently is a particularly narrow one, focusing on financial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This has not always been the case: conceptions of control are subject to evolutionary change over time. The paper traces such changes,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hareholders, and speculates as to the possibility of a future change in a more socially conscious direction.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models rigidities in the labor market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labor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using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bor market reforms are essent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significant gains from China's accession in November 2001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the absence of labor market reform, the gains to accession to the WTO are estimated to be minim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