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自从世上有了火,人类便不断繁衍发展,对火的依恋亦越来越强烈。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人,更把火视为生命和灵魂,作为崇拜的图腾。每逢农历6月24日左右,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群众,都要欢庆一年一度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凉山彝族婚礼有一整套相沿相袭的程式。这套程式一是有媒人说合,彝家称为“夫嘎”的媒人,绝大多数由男性充当,一般由男方聘请,以了解对方的门第、家境、人品等情况;二是择吉日男方到女家、女方到男家举行订婚仪式,以刚宰杀的猪脾卜测婚事吉凶,平展为吉,曲翘为凶;  相似文献   

3.
秋千 《中国西部》2007,(1):64-65
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构成了彝族人民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相似文献   

4.
火把节是大小凉山彝族人的“狂欢节”,也是阿哥阿妹男欢女爱的“情人节”。火把节是凉山火文化的演化,址彝族人情感、追求,审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94首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今年8月1日至4日在四川西昌拉开帷幕,此届火把节以“让世界了解凉山,让凉山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突出火把,面向世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为传统文化活动。旅游观光与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凉山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余滢 《魅力中国》2014,(5):319-319
目前在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一批因为父母服刑或吸毒甚至感染艾滋病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儿童。近年来该地区困境儿童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本文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相关法律建议,以期高效的保护彝族困境儿童的权益,从而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自治州存在较大规模的"乡-乡"自发移民。自发移民对迁入地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户籍管理混乱、"超生"现象突出、义务教育难以落实、宅基地和承包地私下交易、公共服务缺乏等突出问题。为促进自发移民地区的乡村振兴,应从"自治""法治""德治"入手重构基层治理体系,自治重在"发展"移民主体地位,吸纳移民参与迁入地经济社会生活;法治重在依法"管理",明确属地责任,实施临时居住登记制度,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德治重在"巩固"迁入地社群关系,以乡规民约方式建立社会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8.
董林 《黑河学刊》2014,(3):13-15
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古田县,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的著作《凉山彝族的巨变》是其自1943年以来多次深入我国西南地区凉山彝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考察文章之锦集。本文对《凉山彝族的巨变》在主体内容、理论范式及作者写作心路历程方面展开解读,以期以更为多维的视角阐释和言说这本人类学、民族学的宝贵著作。  相似文献   

9.
走进凉山     
雷文彬 《西部人》2003,(9):27-29
这是一个有自己文字、服饰、风俗的民族;这也是一个从古到今都令人神往的天国.同样,这也是一个令所有极富冒险精神的人都谈之色变的地方.直到今天,她依旧是那么原始、落后,因此,世人都称她为中国西部的“处女圣地“…………  相似文献   

10.
凉山秘境     
凉山彝人,这是一个有自己文字、服饰、风俗的民族:凉山,是一个从古到今都令人神往的天国,也是一个令所有极富冒险精神的人都谈之色变的地方。直到今天,凉山依旧是那么原始、神秘,因此,世人都称她为中国西部的“处女圣地”……  相似文献   

11.
凉山欢歌     
~~凉山欢歌@侯宗才~~  相似文献   

12.
彝族     
阿诗玛的花包头 云南路南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没有离开生育她的故乡,她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挺立在石林深处,正像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的攀西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共辖17个县、市,人口370万,其中彝族150万人。其它还有汉、藏、蒙、回、苗等10多个民族。自治州首府西昌位于成昆铁路中段,是川滇结合部的重镇,山青水秀、四季如春。这里有闻名世界的中国西昌航天城。  相似文献   

14.
彝族火把节     
张艺 《宁波通讯》2013,(4):72-75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己沿袭一千多年。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相似文献   

15.
彝族婚礼     
四川省西南部的大、小凉山是彝族同胞的聚居地。我有幸在这里参加了一次彝族婚礼。彝族的婚礼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整个婚礼活动要进行三天。头天我们爬山涉水到了新娘家。院子里早  相似文献   

16.
会理篇 皎平渡红军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红军开始进军云南,准备抢渡金沙江入川。1935年5月,红军 数万人马疾走皎平渡,军情险、摆渡急!总部专门委派一向慎稳细心的刘伯承为渡江 总司令。刘伯承率部昼夜兼程,来到皎平渡附近的一个村子,很快缴获了两艘木 船,并且出其不意俘虏了国民党一个连和保安队,完全控制了皎平渡。 部队渡江之前,刘伯承组织了渡江委员会,并雇请内行船家帮助摆渡,还派第 三营翻山抢占通安镇,以消除敌军的威胁。刘伯承站在江边亲自指挥渡江。毛泽东等 领袖渡到北岸后,一直指挥和等候着所有渡江红军,当最后一支队伍渡过江来才长舒 一口气,毛泽东说:“你们过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在皎平渡,红军过江先有6只船,后有7只船,经过7天7夜昼夜不停的运送, 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当敌军大部队赶来时,连红军的影子也没看见。 皎平渡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红军艰苦转战几千里,伤亡很 大,当时只剩数万人,皎平一渡。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甚至关系中国革命生死 成败的关键。红军过了金沙江,等于在追兵面前关上了大门,虽然红军尚未完全摆脱 蒋介石的追逐,但长征以来红军第一次赢得主动权的地方是在皎平渡。毛泽东的战略 成功了,横渡金沙江成为红军历史上史诗般的壮举,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金沙水拍云 崖暖”描述的就是这次渡江。  相似文献   

17.
从四川凉山普格县火把节采风回来,一位朋友看了我拍的照片后说:“我知道凉山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了.““斗牛?““斗羊?““坨坨肉?““达体舞?“我一连串反问.他摇了摇头,十分肯定地说:“你最爱凉山的黄油伞.““何以见得?“朋友指着照片有板有眼地说:“你的这些照片里哪一张没有黄油伞?就连彝族青年男女在火把场里纵情歌舞时,你也想方设法利用堆放在地上的黄油伞作前景.“我佩服朋友的眼力.是啊!我爱黄油伞,对黄油伞情有独钟,与黄油伞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19.
彝族的婚礼     
常听朋友讲起彝族婚礼上许多有趣的事,喜背新娘、泼水、喝杆杆滔、吃长席宴等,特别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彝族婚礼更有特色,更有风味。刚过年就听到消息,甘洛县玉田乡的阿格姑娘和田坝镇莫莫坪村的阿木热什小伙在正月初十要举行婚礼,这正是我多年来一直想拍摄的民族风情婚礼。大年初九,经过近6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我来到新郎阿木热什的家里。这天的阿木热什格外精神,全家人都在为明天迎新媳妇忙碌着。三杯进门酒下肚,热什告诉我们,他和新娘都是在莫莫坪电站工作,在工作中热恋并订下终身,父母也特别喜欢这个没进门的儿媳妇。  相似文献   

20.
关海东 《魅力中国》2010,(35):135-135,133
彝族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在16—20岁之间举行,这一年龄段举行婚礼的大概占到父母包办婚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彝族里有姑舅表婚优先制的婚姻习惯,提倡姑舅表婚,而与此相对的是彝族完全禁止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本文所介绍的这些彝族婚姻制度上的风俗习惯都是在彝族长久的生活中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趋同性不断增强,这些风俗习惯也不可避免的会慢慢的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