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软件业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体制创新、九十年代的产业化后,国际化正在被越来越多中国软件企业视为新的创业机会。但是就目前中国软件业现状来看,国际化不是仅仅简单的在美国创新模式、日本定制模式、印度外包模式中作出选择就可以解决问题。核心技术和产品、产业规模、以及海外资产经营能力建设等种种问题都是企业国际化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报道》2002,(9):19-19
中国的软件业实际上是与印度同时起步的.但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金额是中国的14倍;印度整个软件产业的年增长速度是55%,而我们只有30%.  相似文献   

3.
张振清 《中关村》2006,(6):21-23
1998年,我曾随“硅谷软件考察团”回国,参观考察了国内的一些软件企业和软件园,当时国内的“软件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年过去了,我也回国工作了两年多,最突出的感受仍是“软件热”,这从国家各种鼓励和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采购力度的一再加大,各省市软件园建设的方兴未艾,更重要的是软件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软件业的重要地位。伴随着对软件业的关注和期望,特别是看到邻国印度软件业的崛起,对软件业发展模式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但到底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软件之路呢?结合我本人十多年的硅谷工作经历以及在国内这…  相似文献   

4.
《信息产业报道》2002,(9):21-21
软件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点,是知识经济最典型的代表.我国加入WTO,市场概念有了本质的变化,应用性极强的软件业迅速被推上前线.经过"九五"期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像北大方正、东软、中软总公司、用友集团、托普集团等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集团.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软件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5.7%,发展速度是同期GDP的3倍.尤其是2000年软件销售比上年增长了33.5%,软件产业销售额占整个计算机市场的比例已由1997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26.6%,软件市场已成为拉动计算机整体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金海 《中关村》2014,(8):42-42
北京发展软件产业具有着不可复制的土壤和环境,这是市场因素选择的结果,就像硅谷于美国软件产业,新竹于台湾电子产业一样,市场因素决定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圣地。中关村承载着"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更孕育着把"中国硅谷"变成"世界硅谷"的力量和梦想。北京中关村的软件产业正在由大变强,产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导权正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6.
《信息产业报道》2002,(9):22-22
一直以来,我国软件业一直被看成中国信息产业的"软肋".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远远落后于硬件,去年的产值占全球软件出口市场份额的1.5%不到,远远低于印度.那么我们为什么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子百强揭晓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样一条消息,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下降57%,营业利润率仅为2%。这样的数据切切实实地告诉我们,中国软件业到了低谷时刻。中关村软件园高级顾问陈举给中国软件行业总结的三个字:”小、散、软”。10多年来,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呵护可以说无微不至,国际软件市场对中国的软件出口也极其有利,可惜的就是中国的软件企业本身,果然“软”到家了。  相似文献   

8.
软件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政府、股票市场、业内人士的关注,各地都为软件业搭好了舞台、筑好了巢,等着软件企业来入住。特别是在上市的路上有关政策也为软件企业大开绿灯。在国家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规定,创业板开放后,软件企业不分所有制形式,只要符合上市条件,就能得到优先安排。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软件业受到的普遍  相似文献   

9.
琚存旭  曾颖 《中关村》2004,(3):51-51
自有高新技术短缺,中国企业普遍患有软骨症有人说中国的IT业是“挨踢业”,就是被人踢,没有主动权,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国的IT产业基本上是加工业,以PC产业为例,Intel和微软这两个公司控制了PC产业利润高的上游环节——CPU和主要应用软件,我国PC企业做的大多是下游加工,利润很低。并且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也没有保证。PC产业的这种情况,在DVD、彩电等等产业中也类似。  相似文献   

10.
马文良 《中关村》2006,(7):92-93
作为中关村的支柱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软件人才仍属于稀缺资源,甚至成为影响其迅猛发展的“瓶颈”。中关村地区软件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如何搭建软件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提高”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与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10,(10):12-12
物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信息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重要内涵之一,“人类的生活将因物联网而改变”。《半月谈》载文指出,记者在北京、江苏、深圳等地调研物联网产业现今状况时,深感热中有忧:产业发展步调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园,核心技术乏力推动;相关制造企业多甘心为国外公司“打工”。  相似文献   

12.
杨柳 《中关村》2005,(8):101-102
2004年5月初,一个名为“中国创意产业企业家代表团”的团体,造访了英国伦敦。2004年5月22日,一家名为“创意中国产业联盟”的民间组织宣告在北京成立。2004年年底上海召开了“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2005年7月7日上午,2005首属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北京嘉里中心吾开。……在21世纪的经济史中,“创意产业”必将成为一个核心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为230亿元,预计2001年的销售额在315亿元,我国的软件业一直以3倍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然而令人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某些不足.中国软件业和欧美日本等软件大国相比,产值与规模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软件生产方式的落后.在大众心目中,软件被看成是高科技高智商的产品,其生产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14.
数字珠江路     
南京珠江路科技园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玄武区内,东起北安门街、西达中山路、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北京东路,全长4.3公里,园区面积7.3平方公里(含玄武软件产业基地3.3平方公里)。珠江路科技园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市政府下发宁政发[1992]141号文,珠江路是“南京科技一条街”的主段,同时作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9,(6):15-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科技北京”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建言:“北京应乘当前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东风,将首善之区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之都’,使之成为‘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标志,为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做贡献,为中国发展成为软件强国、信息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倪光南院士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北京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条件和环境优势。一是“北京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16.
彭兴业 《中关村》2004,(8):19-19
首都北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生产力,北京中关村地区,更蕴涵着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这里是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水平最高、人才资源最密集、市场规模最大、厂商数量最多和电子配套设施最齐全的地区,毫无疑问地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1998年,为了烘托市场氛围,加强企业间、国际间的交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关村的知名度,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和海淀区人民政府联手推出了首届中关村电脑节,至今已举办了六届。经过六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关村电脑节”已成为推动中关村不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大…  相似文献   

17.
卫汉青 《中关村》2011,(11):5-5
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第一次交会对接。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科技的力量再次彰显。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8.
伊石 《中关村》2010,(9):62-64
入选“瞪羚计划”的重点培育企业都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性的特点,掌握自身核心技术,有的企业还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已经在产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某个细分市场成为了行业中的“小巨人”。  相似文献   

19.
李政 《中关村》2004,(1):38-39
2003年12月5日,中关村软件企业出口联盟在中关村软件园正式成立,似乎为“刀光剑影”的中国软件业带来一点和平。联盟的成立比较低调,更不同寻常的是,成立大会更像一个工作会,直接探索联盟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这个联盟的重要性在于,在中国软件的重镇中关村软件园,正试图开始一种成熟的集团与联盟行为。现在,在中国,软件联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那么,中国的软件业是否进入“联盟”时代?  相似文献   

20.
卫汉青 《中关村》2011,(10):7-7
国庆前夕的9月29日,“天宫一号”飞上太空,将中国人民的自豪和尊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也就是这一天,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政府等联合主办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中关村如何引领、提升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严肃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