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扫描     
《中国经济信息》2008,(1):18-19
人民日报林毅夫:现有理论难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中国证券报我国尚无一行业真正被外企垄断;经济观察报资源税将成2008年工作重点;北京商报专家预测:2008年实际工资增长会比物价快;上海证券报夸大楼市拐点效应易误导调控决策  相似文献   

2.
谢国忠看多楼市看空股市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称,2008年楼市的调整幅度将是小幅调整,"楼市的稳定相当重要"。他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房地产市场需求一直相当旺盛,并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到尾声,中国的楼市还会持续发展。谢国忠同时预测,奥运之后中国股市可能进入熊市,而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相关评论:当投资者睁开眼睛迎接鼠年时,眼前可能还有点迷糊:2008年,股市牛不牛、楼市拐不拐?更进  相似文献   

3.
2010年我国政府稳定房价、抑制楼市过度投资行为,可能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必要选择。在保增长的诉求下,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一年,2010年我罔的土地闸门打开了一条缝隙。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2014,(10):8-11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中国全析预测,中国城镇人口在2010-2030年将增加2.68亿,这个数字将是同时期全球城镇人口增加值的五分之一。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左右。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预计2040-2049年间中国城市居住人口会逐渐下降。省市地方官员已经设置了不同的城镇化目标,但流向城市的人会选择机会或工资更多的地方,不关心政府官员的偏好,因此地方城镇化目标很可能落空。全国各地的城镇化趋势会有显著不同。东部地区(以广东为首)会出现最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从2010年到2030年增长超过11240万;中部地区以同时期7120万的增长紧随其后;东北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增长没那么快。文章《2030年的中国城市化》将为大家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敬请阅读。  相似文献   

6.
"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全年有望保持8.5%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待售商品房知多少?要弄清中国楼市未来六个月的房价走势,得先弄清中国楼市的市场供需,因为市场供需决定价格走向。2010年8月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91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  相似文献   

8.
回顾2010年的楼市,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可谓波动频频、亦悲亦喜、起伏跌宕;展望2011年,有人说将是中国楼市的"崩盘年",有人预测中国房价将下跌20%,当然,也有人说2011年房价依然要上涨。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开始,到2010年两次楼市调控措施出台,中国楼市走过整整12年。两个虎年之间,楼市已从拉动经济扩大内需的乖乖虎蜕变为吞噬产业资本、居民储蓄以及国民商业创造力的白额大虫。调控楼市稳定经济,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被认为标志中国房市进入新阶段,房地产行业支柱性地位开始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0.
刘锋 《新财经》2010,(10):25-25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时,恐怕没有人能想象到中国经济能以这样惊人的速度和路径复苏,其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2010年中国GDP总量按照官方数据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国经济已经是庞然大物,然而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经济转型的进程将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冲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巨大引擎。  相似文献   

11.
王杲松 《沪港经济》2010,(10):50-51
2010年全球经济局势依然动荡,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楼市调控、抑制通胀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201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的科技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有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50%,2050年将达到75%左右。然而,我国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GDP主义,在城市化发展中,一样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城市病”,二是乡镇衰落。  相似文献   

13.
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靠什么?加快城市化进程,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议程人们的共识。为此,国家在“十五”期间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策性问题之一,并提出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预计在201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42%左右。城市化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城市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选择优势产业将成为提升城市化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出发点。本文从我国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筛选出了若干发展潜力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这些行业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重点扶持。  相似文献   

15.
扬起龙头:大城市应有大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产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的过程,是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并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  相似文献   

16.
王蔻华 《辽宁经济》2006,(10):36-37
据预测,“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以上的高增长速度.2010年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将从2000年的3.4%增长到2010年的5%以上.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将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英国《金融时报》12月3日】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面对考验的一年,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政府以支持经济长期增长为目标,试图推出积极的刺激开支方案,以舒缓内部增速放缓的压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反映了成品出口业的外部需求减弱,但同时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振,楼市低迷已对钢材、水泥等行业造成连锁效应,并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张平 《新财经》2005,(1):14-14
“软硬着陆”之争已成往事,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在9.2%,而2005年将达到9%。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增长周期中,城市化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其更快融入全球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2005年关税总水平降至10.1%,贸易将更为自由,而汇率浮动制的改革则更会加速国内和国际间的资金流动。汇率重估是2005年及今后几年中国开放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卢中原 《发展》2010,(3):7-9
经济可望继续回升,宏观调控注意预调和微调2009年,我国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达到8.7%的速度,明显超过了年初制定的保8%的预期目标。2010年我国的经济走势会好于去年,企稳回升的势头能够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内部增长潜力巨大,尽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到10%以下,但潜在增长率仍可保持在9%左右。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去年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今年的延续作用,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的模型预测,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至少将回升到9%以上。  相似文献   

20.
王军 《新疆财经》2014,(2):19-23,80
本文采用我国1985年-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和估计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寿险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不显著;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而寿险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非寿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均衡发展寿险业和非寿险业,重点支持县域和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拓宽保险业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途径;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非寿险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