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智勇 《生产力研究》2004,(4):92-93,13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同时也正在改变着农民工的身份地位。本文从户籍壁垒的角度出发 ,对农民和产业工人的阶级属性 ,利益冲突 ,政治表达以及阶级意识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目前农民工还不是产业工人的一份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能力状况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竞争力。本文在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及宏观需求与政策因素三者互动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因素整合分析,之后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农民工信息行为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处于数字鸿沟边缘的原因,建议图书馆应当根据他们信息行为的特点,提供对他们有针对性的信息需求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6.
伴随社会结构转型而来的农民工群体是当前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特殊群体。文章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和农民工管理者的访谈,论述了农民工在就业、人际交往、城市社区的生活和城市适应等问题,指出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市民化,必须要实现稳定的就业,能够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有和市民主动融洽接触、交往的意识;要积极参与城市社区事务,在社区参与中表达自己的声音,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更要注重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培养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是农民工和企业协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借鉴行为经济学理论思想和博弈论,构建了提升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农民工和企业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民工的最优努力水平和企业的最优奖励以及农民工和企业的最优期望收益,探讨了企业奖励水平对农民工提升职业能力决策的影响,农民工风险厌恶系数对农民工和企业决策的影响以及农民工和企业决策对农民工努力边际收益和成本的敏感性。研究表明:企业给农民工的奖励越高,越能激励农民工付出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农民工越厌恶风险,其努力水平越低,期望收益越低,即"高风险,高收入;低风险,低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社会风险识别与抗风险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工社会风险源的复杂性:农民工的风险冲击既有来自农村传统类型的社会风险,也有来自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风险.农民工风险结构使得农民工的抗风险机制设计不容缺失,但是农民工缺乏类同城市居民化解社会风险的现行抗风险机制.从政策运用评估方法考量农民工抗风险机制的结论来看,国家化解农民工社会风险的关键是建立全新的社会风险共担机制和提供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而该体系与机制的制度载体便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出现了就业收入低、就业机会少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基于由信号向信息转变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弱信息相对存在的原因在于企业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认为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弱信息可分为原始性和忽略性弱信息两类。企业可采取弱关系网络、信息合流、试验与应用3种方法加强对弱信息的管理,并利用弱信息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风险和路径预测,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新疆劳动力资源处于相对短缺和绝对剩余并存的状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又非常严重。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减弱,尤其是第二产业资本增密导致排斥劳动力就业的趋向显;二是劳动力资源增长相对较快;三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劳动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然而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受制于AR、VR、UR三种收入的行为机制。为此,运用政策调节使城市化经济运行趋向充分就业就成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陈玉宇  邢春冰 《经济研究》2004,39(8):105-116
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多个渠道给教育带来了回报。用Heckman模型估计 ,教育的工资回报在 1 991— 1 997年为 0— 5% ,而且不显著。但是教育显著提高了人们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 ,由此带来的回报在 5%— 7%。教育还提高了人们到高工资部门工作的机会 ,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建立多项Logit就业选择模型,识别劳动力迁移对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并利用2008年9月之后返乡农民工样本考察劳动力迁移的潜在内生性及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由于内生性的存在,导致劳动力迁移效应被高估约8.5个百分点.相比从未迁移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迁移促使农民工返乡后更多地受雇于非农工作,而对自主创业的影响不大.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后提高了非农产业技能,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具有更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将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城乡信息差距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境内已经存在完整的广电覆盖网络,但是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极大,而且正在以越来越大的势头呈现裂痕。信息差别是导致城乡经济差别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分析造成城乡经济差别的信息因素,寻找缩小城乡信息差距的途径,以便于信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政府解决城乡差别这一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改革以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看,当前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仍然存在体制转轨不到位、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推进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站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反思其存在问题,探索逐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建设人力资本积累型公共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农村流动就业人口的“非正规化”矛盾愈加突出,文章对改善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环境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今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农业思想,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论思想,农业合理化思想,农业科技进步思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技能培训看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云南经济要发展。农村是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核心。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素质持续、整体地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教育的普及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引入财政透明度,实证分析财政信息透明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上升趋势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②财政信息透明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财政信息透明度分值在25.916以下时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呈现正效应,介于25.916~64.840之间时促进效应增强,跨过门槛值64.840后,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创新预期收益趋于稳定等原因,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产生微弱的负效应。基于此,对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